现在的打工人一边加班拿命换钱,一边买保健品拿钱续命。
每当提到营养补充剂,他们能瞬间化身化学大师,什么镁铁钙、维生素、氨基酸......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这其中,由好几种保健品组成的“防猝死套餐”更是尤为火爆,正中年轻人下怀。
每天久坐、熬夜、胸口疼不要紧,只要吞一把药丸,就感觉自己还能再改几版PPT,再熬几个“996”。
防猝死套餐究竟有那么神吗?打工人的老命能靠保健品救?
如今在中文互联网上盛传的防猝死套餐,主要是来自韩国。
韩国人不睡觉、爱进补是出了名的。明明都在东亚,韩国人像是已经集体进化,偷偷变异成蜥蜴人似的。
他们可以凌晨一点聚餐,两点唱歌,四点回家睡一觉,六点还能早起健身、化全妆、吹发型,捧着一杯冰美式就精神饱满地闪现在工位上。
这样的韩国人看着光鲜亮丽,但背地里没少吃补剂。他们总结出的主流防猝死套餐主要包含鱼油、镁、维生素D3、B族维生素这几种保健品,有些还会加入辅酶Q10、叶黄素等。
这一从韩国传来的套餐正迎合了中国年轻人的需求。现在年轻人经常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熬到深更半夜就感觉胸口发闷,头昏脑胀,在猝死的边缘试探。
于是,怕猝死的年轻人们不惜花时间研究成分,花大价钱亲身试验,逐渐理解韩国人、成为韩国人、超越韩国人。
我们梳理了某电商平台销量排行前列的保健品价格,发现如果要每天吃这一套防猝死套餐,口袋里还是需要有点资本的。
假设把套餐里的六种保健品吃全、吃满,每天各吃一粒,一年要花约2000元。如果买的是斯维诗、Naturewise等贵一些的品牌,一年要花超5000元。
在不同保健品中,维生素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比较贵的主要是叶黄素和辅酶Q10。
有些高档辅酶Q10的价格更是贵到一粒就等于一顿饭钱。
比如小某书推荐得比较多的一款还原型辅酶Q10产品,每粒含100毫克Q10,单瓶标价468元,每瓶30粒,相当于一粒就要十几元。
那么钱花了,心安了,这些保健品真的能防猝死吗?
答案是对健康有点用,但不多,更防不了猝死。
根据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及北京市卫健委的科普,防猝死套餐中的这几样保健品虽然都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但都没有直接防猝死的功能。
就连被捧为“万能神药”的辅酶Q10,虽然临床上会用于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疾病,但它还没有被证实有预防心脏病的功能,没病的人没必要特意吃[1][2][3]。
而且,这些营养成分基本都能通过日常饮食获得,不用额外补充。
比如鱼油中的核心成分——Omega-3脂肪酸,我们吃鱼肉、坚果、植物油等食物就可以获取。还有常见的蔬菜水果中就已经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和B族维生素[4]。
至于能够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3就更好获取,出门晒晒太阳就好,简单快捷还免费[4]。
不仅没必要吃,这些保健品吃多了还可能伤身,加重肝肾负担[5]。长期过量补充叶黄素,还可能导致皮肤发黄、食欲减退等症状[5]。
而人之所以会猝死,和平常吃什么其实关系没那么大。
所谓的猝死,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一般可以指一个没有受伤和遇到意外的人突然出现症状,在他人目睹下一小时内死亡[6]。
猝死往往不是毫无缘由的。
根据一项对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的研究,由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心源性猝死是猝死的最主要类型,占比超过一半[7]。
尤其是冠心病,每三例猝死病例里,就有近一名是因为冠心病猝死[7]。
此外,肺、脑等部位的疾病也会是人体猝死的病因。还有孕妇害怕的羊水栓塞,也可能导致人在生产时心脏骤停而猝死[7]。
但患有这些疾病不等于一个人就会猝死,猝死还常伴随着一些诱因。如果把疾病比作一桶火药,那诱因就是点燃这桶火药的打火机。
上述的那项研究指出,情绪激动是猝死的最大诱因,占到26%[7]。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老是看到电视剧里有人会听到噩耗后,就吓到心脏骤停、倒地不起。
还有四分之一的猝死,其诱因在于劳累[7]。
比如一个平常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突然剧烈运动,就可能出现室颤等症状,导致猝死的风险增加[8]。
除此之外,喝酒、暴饮暴食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因,使好端端的人突然死亡[7]。
分年龄来看,年轻人猝死的常见诱因和老年人还不太一样。
发表在《中华心血管杂志》的一则研究显示,在患急性心肌梗死的人群中,老年患者因天气或环境骤变、疾病或手术或创伤诱发心梗的比例较高[9]。
而小于 55 岁的年轻患者的诱因主要是体力应激,其次是近期过度不良的生活方式[9]。
像台湾明星高以翔,就因为过度劳累诱发猝死不幸过世。过世当日不仅在熬夜录节目,还要做飞檐走壁、徒手爬高楼等各种对体力消耗极大的工作。
这些年我们还会看到许多大厂程序员加班时猝死的新闻,这些猝死背后的诱因许多也是过度劳累。
那么,既然猝死背后通常意味着某种病因,那体检没什么大毛病的年轻人,是不是就可以对自己的身体放一万个心呢?
其实也不是。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公布的数据,中国是全球心源性猝死人数最多的国家,大约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人因为心源性猝死倒下[10]。
其中,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较过去还有上升的趋势[10]。
2008年,中国城市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39.72例,到2020年,这个数字已上升到60.29[10]。
虽然中国患急性心肌梗死的人群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但21世纪以来,这一人群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11]。医院急诊科抢救的心脏骤停的人里,有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这背后,主要是年轻人长期的亚健康状态在作怪。
许多职场年轻人常年熬夜加班,精神紧张,日常的姿势主要是坐着,吃的主要是外卖。结果工作了半天,钱没赚到,身体和精神倒是都垮了。
而多个研究都指出,抑郁、缺乏运动等,都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从而让人离猝死更近一步[10]。
以运动为例,一项以48.7万名中国成年人为样本的研究表明,总身体活动量越小,患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比一般就越高[12]。
身体活动量每增加4MET·h/d ,相当于平常骑一小时自行车,风险就能降低 12.0%[10][12]。
而年轻人偏偏很少运动。
中国慢性病及其营养监测数据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中,只有12.5%的人经常锻炼,其中,除了70岁以上的人,25到34岁人群的经常锻炼率最低[13]。
不运动除了会诱发心源性猝死,经常久坐的人,其下肢还可能形成静脉血栓,引发致命疾病“肺栓塞”,导致肺源性猝死[14][15]。
此外,睡眠时间不足也是进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常面临的问题。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人每天平均睡眠时长只有7.06小时,大部分职场人士都会有睡眠不足的现象[16]。
一项覆盖近48万中国成年人的研究恰恰发现,每周至少三天出现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白天困倦等症状的人,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对于年轻人而言尤其如此[17]。
所以,真怕猝死的话,不如多运动,多睡觉,这些免费的东西反而才是最有效的。
而防猝死套餐的作用近似于安慰剂,能防的,只有我们对身体的焦虑罢了。
(本文科学性已由女王大学病理及分子医学硕士伍丽青审核)
参考文献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