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初,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 10% 的 “基准关税”,并针对贸易逆差较大的国家收取 “差额补足关税”,中国被加征 34% 额外关税(总关税达 54%),中国台湾 32%、泰国 37%、欧盟 20%、日本 24%、韩国 26%、印度 27% 等亦在列。
相较于特朗普第一任期,第二任期举措如更强劲的风暴,覆盖范围更广、税率更高、推进速度更快,对产业链及全球经济的冲击预计也将更为剧烈。面对关税压力,企业如同站在分岔路口,有四种应对策略:一是内部消化成本,如同自身构筑缓冲带吸收冲击;二是让供应链承担,好似伙伴间分摊压力;三是向终端市场转嫁,如同将负担传递至下游;四是转移供应链,类似在全球产业地图上迁移阵地。
03 最大贸易产品之一——消费电子
据 Trading Economics 与《华尔街日报》数据,2024 年美国自中国进口电子产品达 1270 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份额的 29%,主要涵盖智能手机(550 亿美元)、PC 与服务器(380 亿美元)、电视机及显示器(68 亿美元)等品类,其中苹果 iPhone 等产品占比显著。同年,中国自美进口电子产品 153 亿美元,占中国对美进口额的 11%,半导体器件与设备占比突出,英特尔 CPU、美光存储、德州仪器模拟芯片等品牌产品占比较高。
IDC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PC、服务器出货金额分别为 5355 亿、2367 亿、2442 亿美元,美国出货金额占比分别达 19%、28%、54%,堪称全球电子产品消费的关键市场。
由此可见:其一,中国作为智能手机、PC 的核心制造地,需关注品牌厂商是否会将关税成本如传导链条般转嫁至组装及零部件供应商;其二,墨西哥作为美国服务器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主要代工厂商已在此布局生产基地,服务器产业链受冲击程度或相对有限。
04 历史级“关税”,苹果陷入两难局面
目前,中国大陆依旧是苹果手机的核心生产基地。根据 Barron’s 的信息,印度虽已能实现包括 iPhone 16 Pro 在内主要机型的本地化生产,但现阶段产能依然有限。按照美国 “对等关税” 政策,从中国大陆和印度出口的产品分别承担 54% 和 26% 的关税。
即便假设中国大陆与印度各供应美国市场 50% 的需求,每台苹果手机仍会增加 240 美元的关税成本。若将这一成本全部转嫁给消费者,苹果手机在北美的售价可能飙升 24%,带来总计约 160 亿美元的关税负担。
过去几年,苹果等企业通过推动供应链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地构建海外产能 “缓冲带”,试图对冲美国对华关税的冲击。然而此次 “对等关税” 政策如精准制导的产业调控工具,对中国企业集中布局的越南(46%)、泰国(36%)、印度(26%)等地区施加了梯度关税压力 —— 这些税率较此前平均水平高出 15-20 个百分点,相当于在企业原本设计的关税防火墙中打开了新缺口。
后续需关注两大动向:一是这些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是否会像当年的中国一样,通过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构建新的成本护城河;二是鸿海、立讯等电子制造龙头是否会启动供应链的 “二次迁徙”,在墨西哥北部、东欧等关税洼地与地缘安全地带重塑产能布局。这种全球产业地图的动态调整,本质上是企业在关税政策与地缘政治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如同在惊涛骇浪中不断校准航向的货轮,既要避开关税暗礁,又需维持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未能复制关税豁免的 “谈判神话” 后,苹果如今直面复杂税制构建的 “产业迷宫”—— 所有输美产品均需缴纳关税,零部件产地与组装环节的不同组合形成税率 “拼图”,直接重塑其全球生产网络的成本架构。
作为苹果制造体系的 “核心枢纽”,中国承载着 80% 的总产能,包括 90% 的 iPhone 组装、55% 的 Mac 生产以及 80% 的 iPad 制造,堪称供应链的 “心脏地带”。印度作为 “第二增长极”,目前承担 10-15% 的 iPhone 组装(计划 2025 年底提升至 20%),而越南则成为智能设备的 “新兴节点”,负责 20% 的 iPad 和 90% 的 Apple Watch 组装。爱尔兰的 iMac 生产线因身处欧盟关税区,面临 20% 的对等关税,泰国与马来西亚的 Mac 产能亦被纳入税率考量范围。
这种区域分工在关税压力下正转化为成本挑战:2024 年苹果全球销售 2.259 亿部 iPhone,其中 6600 万部销往美国(占当地市场 52%),而美国市场贡献了全年 43% 的营收(1670 亿美元)。若维持现有供应链结构,输美产品单价成本将普遍抬升 30% 以上,仅 iPhone 单品成本就增加 160 美元,犹如在利润薄冰上叠加 “关税砝码”,考验着全球生产网络的弹性极限。
从苹果产品线的成本齿轮与关税传导机制来看,企业正面临精密仪器校准般的战略抉择:iPhone 单位成本(481 美元)占平均售价(886 美元)的 54%,Mac 成本占比高达 75%(1498 美元售价对应 1123 美元成本),iPad 成本收入比同样维持在 75% 高位(558 美元售价对应 418 美元成本)。这种高成本依存度如同给产品利润装上了 “钢化玻璃罩”,在现有关税框架下可调整空间极为有限。
供应链的成本压缩已触及 “精密齿轮组” 的物理极限:中国组装厂以 1%-2% 的净利率维持运转,其精密制造能力与产业链协同优势构成议价能力的 “金刚石底盘”,苹果若想进一步挤压供应链利润,无异于在微米级精度的轴承上强行磨削 —— 单台设备需降低约 160 美元成本的目标,在现有技术体系下近乎 “无米之炊”。更关键的是,中国作为承载苹果 85% 产能的 “产业心脏” 与贡献 20% 营收的 “第二消费引擎”,任何激进调整都可能引发 “蝴蝶效应”:伤害产业链可能导致制造精度下降,损害消费者利益则会动摇市场根基,如同在战略平衡木上同时承受两端重量,稍有失衡便可能引发连锁风险。
过去十年,苹果 “全球分散、区域集中” 的供应链布局如同精密设计的风险对冲网格 —— 向越南、印度迁移产线,甚至在得州组装 Mac Pro 贴近政策风向,试图在贸易湍流中锚定稳定支点。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如骤然启动的产业防火墙,让区域缓冲设计瞬间失效,暴露出全球化生产网络在政策风暴中的脆弱性。苹果目前的应对手段有限。
其一,以 “技术护照” 策略叩关关税豁免:凭借中国组装的 iPhone 包含约 20% 美国本土零部件(目标提升至 30%),试图复制第一任期的特殊豁免待遇,如同在政策壁垒中寻找可插拔的 “安全接口”。这种游说本质是用供应链的 “美国元素浓度” 作为谈判筹码,争取将 54% 的综合关税降至产业可承受区间。
其二,撬动高端市场的 “价格调节阀”:利用高端 iPhone 在美国市场 65% 的占比优势,试图通过涨价转移成本 —— 这类用户对价格波动的耐受度如同缓冲弹簧,具备一定压缩空间。但此举如同在冰面上推动巨石,既要承受市场份额流失的滑动风险,又需面对关税叠加宏观经济压力导致的需求萎缩,可能进一步拉长用户换机周期,形成 “价格上升 - 需求冻结” 的恶性循环。
其三,启动产能迁移的 “地缘计算器”:在越南关税飙升至 46% 丧失成本优势后,印度凭借 26% 的相对低税率成为优选目的地,如同在关税地图上寻找新的 “产业绿洲”。然而迁移至印度需穿越 “良品率暗礁”—— 当地工厂 68% 的良品率对比中国 95% 的水准,意味着每生产 100 台设备就有 27 台需返工,这种隐性成本如同隐藏在海平面下的珊瑚礁,随时可能划破产能转移的船体。苹果需在政策红利与制造精度之间搭建新的平衡杠杆,这或许是比关税本身更严峻的供应链挑战。
为了专注于产业链拆解,我单独建立了【题材星球】
———这是一个属于中小投资者的全市场产业链数据库。
刚开始建立,设置一个门槛价,有需要的朋友们多多关注!
下方扫码直接加入:
本文引用图文来自灼识咨询、西部证券、东吴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中信建投、光大、长城、国信、德邦、中泰证券、各大招股书、创业帮、官网等公开资料,仅作分享,不代表本人立场。如您认为平台推送文章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将第一时间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