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Hub自媒体仓库打包下载 关于我们

一天吃透一条产业链:充电桩(竞争激烈)



01  产业链全景图


02  充电桩类型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主要分直流快充、交流慢充两类。直流快充如同给手机配大功率快充头,能短时间完成电量补充,适配公用充电站这类需快速补能的场景;交流慢充则像手机夜间慢速充电模式,适合家庭车位这种无需急充、慢慢蓄能的环境。直流快充与交流慢充示意图如下:


直流快充桩如同电动车的 “能量加油站”,通过内置整流器将电网交流电转化为大电流直流电,快速为车辆充电,凭借充电速度优势,成为公共充电站的主流技术,类似加油站在高频补能场景下的高效运作。

交流慢充桩则是 “细水长流” 式充电,直接将交流电接入电动车,依靠车载充电机完成交直流转换。但受限于车载充电机的体积与重量,无法大量配置充电模块提升功率,因此输出功率通常低于 10kW,充满电耗时更久。不过,这种充电方式几乎不产生高温,对电池损伤小,如同温和养护,恰好适配家庭停车位这类追求稳妥、慢蓄能量的场景。

此外,其他分类如下:


03  上游产业链

上游环节聚焦充电桩部件制造。充电桩由五大核心部分构成:外壳、充电枪、主控板、充电模块及其他配套元件。

外壳如同设备的 “防护盔甲”,承担固定与保护内部元件的功能;充电枪是连接车辆充电接口的 “电能桥梁”,直接实现能量传输;主控板作为 “核心控制器”,如同人类大脑,主导充电桩的运行逻辑与数据交互;充电模块则是 “能量转换核心”,作用类似电源适配器,将电网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并依据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指令精准调节输出电流与电压,且单个充电桩可搭载多个模块以提升功率。

从 2022 年直流充电桩成本结构来看,充电模块以 41% 的占比成为核心成本项,相当于设备的 “心脏”,决定着能量转换的效率与稳定性;其次如下:

充电模块作为充电桩的核心组件,由芯片、功率器件、电容、磁元件、PCB 等元器件构成。其中,功率器件犹如模块的 “核心引擎”,在成本占比中居首,承担着电能转换与电路控制的关键功能 —— 如同汽车发动机决定动力输出,功率器件的性能直接影响充电模块的能量转换效率与稳定性,是实现高效电能传输的核心支撑。


04  中游产业链

中游环节聚焦充电桩集成制造与运营,作为产业枢纽衔接上下游资源,负责充电桩及充电站的建设、运营,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如同搭建 “电能补给网络” 的核心枢纽,既要整合零部件供应,又要满足终端用户需求,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04-1   市场现状

从市场总量看,充电桩供给尚未匹配需求。截至 2023 年底,国内充电桩保有量 859.6 万座,对应 2041 万辆电动车,车桩比 2.4:1—— 这一比例如同衡量供需平衡的 “天平”,数值越高意味着单桩服务压力越大,当前仍有较大下降空间。若叠加区域分布不均、部分设备故障等因素,实际有效供给如同 “打了折扣的库存量”,缺口进一步凸显。

结构层面,私人桩与公共桩呈现 “哑铃型” 分布:私人桩作为随车配套设施,以 587 万座占据总量主导,而公共桩仅 272.6 万座。若单以公共桩计算,车桩比攀升至 7.5:1,相当于 7.5 辆车 “共享” 1 个公共充电桩,反映出公共充电网络的供给紧张程度,如同高峰时段的 “车道与车辆配比”,亟待通过增加公共桩数量缓解压力。



国内充电桩存量以交流慢充为主体,如同 “常规能量补给站” 覆盖基础场景,而直流快充作为 “高效升级路径” 尚处起步阶段。2023 年底数据显示,120.3 万座直流桩仅占 14%,恰似充电网络中的 “高效节点”,虽当前规模有限却代表技术演进方向;739.2 万座交流桩以 86% 的占比构成 “基础网络骨架”,虽能满足日常充电需求,却因功率瓶颈难以适配高频快充场景。

这种结构对比如同燃油车时代 “城市普通加油站” 与 “高速快充服务区” 的差异 —— 随着电动车普及催生效率需求,直流快充桩作为 “核心能量枢纽”,其渗透率提升将成为行业从 “基础覆盖” 迈向 “高效服务” 的关键标志。

04-2   建设运营

中游建设运营环节如同搭建 “电能补给网络” 的基础设施工程,属于典型的重资产领域 —— 需将充电模块、充电枪等零部件组装并完成站点建设,前期资金投入堪比 “铺设电网主干道”,对资本的依赖度极高。这一环节直接对接下游用户,犹如产业链的 “神经中枢”,串联起上游制造与终端需求,是决定行业服务效率的核心节点。

04-3   竞争格局

国内市场曾经历 “跑马圈地” 阶段:早年新能源车保有量有限,充电需求分散,产品同质化导致桩企数量多、规模小,如同 “百舸争流” 的初期赛道。但随着行业景气度提升,叠加 “大功率直流技术升级” 与 “出海拓展” 双重门槛抬高,头部企业如同 “领航舰” 迅速突围,营收规模快速扩大,盛弘股份、绿能慧充等优质厂商逐渐成为 “第一梯队”,行业格局从 “分散混战” 转向 “集中度提升”。

从区域分布看,公共充电桩的 “版图” 呈现明显集聚效应:截至 2024 年 11 月,广东以 18.87% 的占比稳居第一,如同充电网络的 “主枢纽”;浙江(8.24%)、江苏(7.92%)紧随其后,形成 “长三角充电集群”。随车配建的私人桩领域,广东以 117.4 万台、13.2% 的占比领跑,恰似家庭充电网络的 “核心根据地”;浙江(73.3 万台,8.24%)、江苏(71.8 万台,8.07%)组成 “第二梯队”,反映出经济活跃地区对私人充电设施的旺盛需求。


在充电桩运营领域,特来电以 66.7 万台运营量、19.3% 市场份额成为行业领跑者,如同充电网络中的 “超级枢纽”,占据近五分之一的市场版图。星星充电(60.8 万台,17.6%)与云快充(57.6 万台,16.6%)紧随其后,组成 “第一梯队”,三者合计占据超五成市场份额,形成 “三强鼎立” 的竞争格局。

小桔充电、国家电网、蔚景云等企业以 4-10 名的排位组成 “第二梯队”,虽单个体量不及头部,但作为行业重要参与者,共同构建起多元化的运营生态。这一格局类似 “金字塔结构”,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筑牢壁垒,腰部企业则通过差异化服务填补细分市场,推动行业从分散走向集中。

04-4   海外市场

在欧美市场,充电桩建设进度如同 “滞后的补给线”,明显落后于新能源车的普及速度。2022 年欧洲公共车桩比高达 14.7:1,相当于 14.7 辆车 “共享” 1 个公共充电桩,供需失衡程度堪比高峰时段的 “单车道拥堵”;其存量充电桩中 87% 为慢充,如同在高速路上仅配备 “低速服务区”,难以满足快速补能需求。

美国的情况更为突出,2021 年公共车桩比达 17.5:1,相当于近 18 辆车依赖 1 个公共桩,2022 年这一比例攀升至 24:1,充电供给短缺如同 “沙漠中的水源匮乏”。同期美国慢充占比约 81%,显示其充电网络仍以 “基础款补给站” 为主,难以适应电动车渗透率提升带来的效率需求,暴露出基础设施配套的显著短板。

放眼海外格局同样分散。根据美国能源署统计,美国共有28个充电桩供应商,其中ChargePoint为美国最大充电桩供应、运营商,提供硬件+软件服务,但主要是价值量较低的交流桩。欧洲方面以ABB、西门子、施耐德主导这类传统电气设备企业主导。


05  下游产业链

下游环节由运营商与新能源车企构成。运营商作为充电桩产业链的 “服务枢纽”,处于中下游关键位置,是公共充电市场的核心参与者,承担大型充电站运营及充电服务供给等职能,犹如搭建 “电能补给网络” 的主力建设者;新能源车企则涵盖乘用车与商用车制造企业,是产业链终端需求的 “源头”。

当前行业以运营商主导为主要运营模式,生产与运营环节存在业务交叉。运营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按资产属性与经营主体可划分为三大类:

充电桩运营行业新周期开启,新进入者数量提升明显。


头部企业的先发优势如同 “抢占先机的护城河”,构筑起显著的竞争壁垒。运营商领域存在四大核心门槛:资金如同 “资本护城河”,支撑前期重资产投入;场地与电网容量是 “物理门槛”,决定着充电站的布局密度与服务能力;数据资源则构成 “数字壁垒”,通过用户充电行为分析优化运营效率。

尽管新进入者增多如 “分流的支流”,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头部运营商的市占率,但先发优势带来的规模效应、网络布局成熟度及资源整合能力,如同 “稳固的地基”,使头部效应依然显著 —— 领先企业凭借早期积累的四大壁垒,持续在市场竞争中保持 “第一梯队” 的领先地位,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规模效应显著,运营商集中度较高。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3 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TOP15运营商占总量的93.8%

现阶段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如同 “单引擎驱动”,盈利来源相对集中。

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收益结构可拆解为四部分:电费、充电服务费、停车费及其他收入。

但由于行业发展周期较短,核心盈利仍依赖前两项 ——2014 年国家发改委政策明确允许收取电费与服务费,这两项收入如同 “双支柱”,构成运营商现阶段的主要营收来源,类似早期智能手机依赖硬件销售为核心收入,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盈利模式。政策支撑下的 “基础收费模式” 虽稳定,却也反映出行业在增值服务、数据运营等衍生收入上的探索空间较大。

特来电作为特锐德(300001)控股的新基建独角兽,聚焦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 “三网融合”,以智能化系统为核心提供智能充电解决方案,截至 2024 年 11 月运营充电桩 67.1 万台。

其期间毛利率稳定在 10%-25% 区间,呈周期波动,2021-2024 年上半年的变动轨迹如同行业景气度的 “体温计”。


06  发展趋势

06-1   国内充电桩进入黄金发展期

国内新能源汽车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对充电桩的需求自发且刚性。新能源汽车历经多年快速增长,20232024年迎来增速相对放缓但仍保持高景气态势


近两年政策与市场驱动下资本加速布局,充电桩供给提升但车桩比仍高,有效供给不足。公共桩作为多场景补能节点,布局如 “能量驿站”;大功率直流快充是未来趋势,类似 “超充服务区”。

06-2   运营模式与行业融合深化

车桩协同借双向充放电功能平衡电网负荷,如 “动态调节器” 提升能源消纳能力;充电桩共享、套餐服务等新形态形成 “便利店式” 多元商业模式。

与传统能源网融合如搭建 “能源立交桥”,实现多能互补;与交通领域数据互通成 “智慧交通神经末梢”,优化桩位调度效率。

06-3   海外市场迎机遇

欧美新能源车增长强劲,叠加燃油车禁售、油价波动及政策扶持,海外充电桩市场如 “待开垦的新绿洲”,多重利好推动基建从滞后转向先行,为中国桩企出海打开空间。


最近新建了一个产业链知识分享库
需要加入的朋友们,可以了解一下!

为了专注于产业链拆解,我单独建立了题材星球】

———这是一个属于中小投资者的全市场产业链数据库。


刚开始建立,设置一个门槛价,有需要的朋友们多多关注!


针对全市场各大题材产业链细分梳理,可以查看题材星球!!!
比如,半导体产业链,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梳理,Deepseek的梳理,华为算力产业链梳理,华为智能汽车产业链,华为汽车核心公司梳理,小米汽车产业链公司,黄金产业链,医药核心细分赛道的梳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细分梳理,等等!都可以在题材星球中查看。

下方扫码直接加入:

图片


图片



本文引用图文来自灼识咨询、西部证券、东吴证券、开源证券、华泰证券、中信建投、光大、长城、国信、德邦、中泰证券、各大招股书、创业帮、官网等公开资料,仅作分享,不代表本人立场。如您认为平台推送文章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

MpHub下载Word/Doc 下载PDF 下载Mark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