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陈默先生的第256篇原创
穷人也有结婚的权利,那不是资本的专享。
前些天小区建了一个相亲群,然后一大批单身男青年涌入群内,有装逼炫富的,也有大男子主义注孤生的,也不乏一些清醒的不婚主义者。
要知道,我国男女人口性别比失衡,男性要比女性多出3000多万,按理说,大龄剩女越来越少才对,但实际上,剩女并不在少数,男光棍就更不用说。
我身边好几个朋友,其实都有女朋友,但是迟迟结不了婚,究其原因,其实有很多个。
尤其是这几年,大家为了生计奔波,为了前途焦虑,更没有心思去好好经营情情爱爱。
而且现在社会普遍有一种现象,有钱男人从不缺女人,没钱的男人,一个女人都找不到。
网上有句话说得很精准:“一夫一妻制,本质上是一种限购政策和保护政策,对成功男性的限购,和对普通男性的保护。”
假设没有一夫一妻制度,那很可能就是富豪三妻四妾,穷人一个女人都找不到,但一夫一妻制度出现后,数量少的女性,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她们是主动选择男人,而男人则只能被动选择。
比如开封王婆,很多女生对找另一半的要求是——有车有房、月薪1万、职业得过硬,有的要求更多,还要长得帅,个头高。
以前觉得生儿子是个宝,现在觉得生女儿是个宝,生儿子得操劳一辈子,生女儿起码不用操心房和车。
婚恋这场大游戏,寒门男性只能沦为被操控的角色,而那些被资本灌溉的男性却独享更多资源。
寒门无法改变游戏的规则,只能把儿子培育成人才,成为游戏中的少数胜利者。
话说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颇为严重,那个时候,经常听闻有抛弃女婴的事件。
就连我妈第一胎生了女儿,奶奶极为不悦,甚至劝我妈第二胎不要再生了,以防万一再是个女儿,那可糟了。
幸好第二胎生了我,要不然,估计婆媳关系更加恶化。
就是那个时候,大家很执着于生儿子,比如我老家有一户人家,生了三个女儿,据说还送走了一个女儿出去,结果还是没有生出儿子,最后他们也认命了。
这种现象在那个年代非常普遍,虽然很多墙壁上亮晃晃地写着“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大字标语,但是大家都视而不见。
所以现在出现了什么后果?就是每6个农村小伙,就有1个打光棍。
而且,城市女性相较之于以前,是越活越清醒,她们不再轻易“下嫁”,而农村本就不多的女孩,都拼了命地往大城市挤。
女性大多数是慕强的,以前可能大家追求[ 父母之言,媒妁之约 ],现在不一样,现在追求[ 三有 ]——有钱、有权、有势。
而且很多女强人她们会赚钱,工作又稳定,比如主持人吴昕说,自己一个人啥都能搞定,还要另一半做什么。
如今这个社会,优胜劣汰规则更明显,成功男性优先享有更多生育资源。
为了一场婚姻,房车+彩礼,掏空了三代人的积蓄。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我问他,跟对象谈了五六年,为啥还不结婚?
他说,女友家里要彩礼32万,我拿不出来,房贷还有几十万,我哪里敢去再借钱凑彩礼。
然后去年他两分手了,女方后面还频繁打电话他求复合,但是彩礼多少的问题拒不松口。
所以现在就有一个现象,很多国内男性在国内寻不到对象,于是就开始向周边国家,比如俄罗斯、越南、乌克兰。
彩礼不是说一点不要,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男方的经济能力范围内,可以酌情开口,但是很多女性娘家那边,完全将彩礼妖魔化,彩礼变成了“出卖女儿的兑换金”、“扶弟魔”。
彩礼本来的初心,只为了图个彩头和吉利,如今演变成了一种横跨在许多男性身上的大山,造成很多婚姻关系的破裂。
如果说爱是一种自由选择,那么婚姻的联结,也应该是一方自愿给予另一方的馈赠,而不是一场赤裸裸的婚姻交易。
爱自己所爱之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青年人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被世俗的条条框框所绑架。
就是现在很多“砖家”,完全不干实事,满嘴跑火车。
先前有专家建议“农村光棍可进城入赘”,一方面可减轻家庭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结婚率。
可这种建议完全不切实际,城里的岳父岳母,哪一个愿意轻易让自己女儿嫁给一个农村小子?
光要求学区房,体制内工作,就几乎筛掉了80%的农村男性,有的还要求父母有社保,退休金。
我想,解决光棍难题,不光要解决光棍质量本身,上面的制度完善,提高底层人民的收入,以及普及正确的婚恋观,经常开展一些线上线下相亲活动。
最后还是得回到人本身,毕竟光棍潮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所以还得回归到人的“教育”上面来。
很多父母从小不教育孩子,没有告诉他们,不好好读书,将来媳妇都娶不上。一定要让孩子努力读书,对于很多底层人来说,读书就是最好的出路。可以没有很好的学历,但起码有一个高纬度的认知;可以没有很有钱,但起码有与人相处起来舒适的三观;可以没有家族实力靠山,但起码有懂得如何去爱人的能力。
End.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