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来真想做解读的时候,发现这事挺费劲。实在是花了太多时间去整理。因为这本书的解读很难,为什么呢?它写的黄仁勋从1963年出生一直到今天成功的几乎所有事情,讲得非常非常细。既然它是非常细的一本书,我就需要做大幅度的删减,这是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在于它涉及到很多技术细节,很多具体产品和技术问题。作为一个非理科生,我自己看大概知道方向,比如知道它干嘛的,遇到什么问题。但进入细节,我肯定看不懂,也搞不明白。
然而,这本书当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涉及到具体产品、遇到困难、工程师如何发力等。给大家解读时,我得把这些技术细节问题搞定,所以费了很大劲。
《黄仁勋:英伟达之芯》是关于黄仁勋的传记,作者也很牛,是普利策新闻奖的提名作家,叫做斯蒂芬·威特。他写得很好,我就讲几个核心点,让您听完之后,就知道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最有启发的地方。
第一个,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这个故事,黄仁勋196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省,老爸是化学工程师,老妈是小学老师,家庭背景不错。在台湾出生后,他爸工作迁移到了曼谷。上世纪70年代,泰国政局混乱,所以他10岁时,老爸把他和12岁的哥哥送到美国去了。他63年出生,在台湾待了一段,在泰国待了一段,1973年十岁就跑到美国了。这其实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73年到美国后,他才十岁,个子也很矮,穿黑皮衣显得比较壮,其实也不壮。小时候又矮又小,又是中国人,而且是他们班唯一的亚洲人,语言也不通,直接成为被学校霸凌的对象。直接用辱华词汇“chink”称呼他,侮辱他,面对各种暴力。比如他自己说的,学校公园玩吊桥时,人家故意晃,他掉水里。怎么解决的呢?
黄仁勋自己回复,他讲了两个点,怎么在逆境中迎难而上。他说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不能因为别人打击你就放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个是你的实力,你学习好,数学能力强,班里差学生想抄他作业,问他问题,这帮人抄他作业,问他问题,就得护着他,跟他成为朋友,其他人就不敢霸凌他。所以你自己有本事,别人就离不开你,自然会尊重你。学习好,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选择自嘲,学习美国人的自嘲和幽默感。书中讲了一个例子,别人害他,给他一块发霉的面包,他故意用黄油,出丑把发霉的面包吃了,自我调侃一下。你欺负我,我不生气,还用美式幽默去化解,大家觉得这华人还行,能够融入文化。
他讲的一个重要点,我觉得很重要,就是面对逆境时,要能够容忍,能够扛得住。他在美国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读书时班里面成绩很好,夜晚和持刀斗殴的室友同住。这跟我小时候一样,中学高中宿舍里经常有同学打架,枕头底下放铁棍子,他也这样。
干活打扫厕所,割草等,他从来都不认为是惩罚,他认为这是学习和努力。在逆境中能够逆势而上,这是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这是我觉得要讲的第一个性格中的核心点。
黄仁勋自己总结,他说求学过程充满艰辛,但他认为这也是馈赠。幼年的漂泊和打压让他学会了适应和独立,霸凌的魔力造就他直面挑战的勇气。工科训练,理工科的训练是他最擅长的,后面读大学,他读的大学是俄勒冈州立大学,读电气工程。
虽然成绩能上更好的学校,但他希望跟家人在一起,所以读的俄勒冈工程大学。工科的训练赋予他技术洞察力,运动,华人最喜欢的运动是乒乓球,跟巴菲特一样。运动和打工的经历让他在高压下保持专注。
他自己后来回小学捐款,他说当年虽然被霸凌,但这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经历之一。这一点我觉得可以作为我们第一部分提供给大家的点,给大家去感受一下这个人面对压力、挑战、别人欺负的心境不同。很多人被别人欺负打压直接抑郁症了,这都很正常。但跟黄仁勋学到什么,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黄仁勋自己学的工科,学的通信计算机范围,正好赶上芯片技术的全面应用,整个产业大面积增长。他毕业时,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师供不应求,现在也一样。他顺利找到工作,顺利到了硅谷,开始职业生涯,薪水很高。
1984年,他到了超威半导体,就是现在英特尔和英伟达最大的竞争对手AMD。84年他的年薪达到28,000美元,折合现在基本可以等同于100万了。但生活很简朴,开始自己的创业人生,加入AMD。在AMD的生活过程中,黄仁勋说,他最喜欢迎难而上。
他经常会面对很多客户提出新功能和要求,大多数设计师回复是没办法实现,没这条件。黄仁勋经常面对客户提的新要求,他回答是我来试试看。里面讲了一些具体案例,比如他会耗费几个小时去摆动模拟器,尝试调整原件列表,满足客户期待。
实际操作中,这是一项艰巨任务,因为那时没有图形设计软件和设备,甚至没有彩色显示器,所有设计调整都用铅笔画,每一次调整都要重新画。其他设计师不愿干,太累太麻烦,黄仁勋没有,他继续愿意做这事。
后来,公司给他派了两个极其苛刻的客户,黄仁勋组织销售团队服务他们,满足客户需求,最终实现产品交付。我现在看起来很刁钻的客户,故意找茬的客户,如果他提出来的需求有合理价值和意义,你去满足他,也许就会发掘出自己工作的潜力。
一个苛刻的客户有可能会提升你自己的能力。正因此,他跟这两位客户形成了三叉戟架构,最后决定一起创业,离开AMD去创业。
创业的主要原因是发现整个商业逻辑正在发生变化,自己有更多发展空间,盯的方向是游戏产业相关的图形芯片处理架构。
第三部分,这三个人准备创业,创业的公司就是今天的NV。他们最早想公司名字,为什么叫NV呢?NV的意思是新的企业,但要起一个完整名字。他们给图形芯片最早命名叫NV1,并说NV1会让他们竞争对手嫉妒到抓狂。
书中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他们开始起名字,编制和NV1、NV有关的字母列表,首先选择单词Nvision,后来发现这个词被一家卫生纸公司注册了。列表下面是英伟达Nvidia,英伟达的词根来自拉丁语invidia,是嫉妒的意思。
一语成谶,他们最早成立一家新公司叫NV,希望这家公司能够被人嫉妒,这个词的拉丁词根就是要让竞争对手嫉妒到发狂。他们开始创业,最初所有问题都比较清楚,因为创业点找得很好。当时的主要点是解决电影、游戏中的动画渲染问题。
什么叫动画渲染?就是让图片变得更加生动、活泼、鲜亮。以前的技术中,彩色图像处理能力像俄罗斯方块,看起来很糙。现在要通过电脑技术、芯片技术支持,把图像变得更真实、饱满、有冲击力。过去的电脑系统中,没有他们芯片服务的系统,书中举了一个影片中霸王龙冲破原木的镜头,这个镜头大概3秒钟,为了完成这3秒钟的效果,电影制作公司动画师们花10个月去进行渲染。
所以当时的需求瓶颈是客观存在,所有人都意识到图形芯片时代来了。英伟达定位这样的方向,因此方向被投资人看好,当时硅谷两大风投公司红杉和另一家公司最终选择对它进行投资,拿到了融资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伟达开始做最初代的原型机NV1,1995年诞生。但刚刚诞生初期,产品并不理想,最终因为产品本身解决了一些客观问题,还是让大家得到一定满意。
满意的主要背景其实跟游戏产业有关系,美国几个重要游戏如神秘岛、毁灭战士、文明2、命令与征服等经典游戏产生了,这些游戏需要高质量显卡支撑。英伟达第一批NV1芯片,虽然产品不理想,但依然被市场各界认可。
具体产品,书中讲了很多技术问题,比如产品出来之后,会导致游戏角色陷入人行道、穿墙而过,游戏玩家叫穿模问题。这一度产生较大影响,NV1芯片被退回到商店中,英伟达围绕商品做进一步更迭,推出NV2、NV3等。
任何一个企业都会干这事,推出产品,第一次上市发现问题及时修整,面对困难及时调整,尽量满足客户需求。但最惨的是NV1架构最惨的时候,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英伟达不得不大规模裁员,从100多个员工裁剪到只有35名工程师的骨干力量。这是他创业初期遇到的问题,同时也看到了希望。这是第三个点。
第四点,讲讲黄仁勋的个人管理风格。他管理风格非常有意思,风格之一,喜欢当众痛斥自己的员工,故意在大庭广众下大声训斥犯错的人。黄仁勋认为这样会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印象深刻,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是最好的学习。
但他有个逻辑,训斥员工只会就事论事,不会因此对这个人产生歧视性措施,甚至解雇。现在全球科技公司,这种暴君式CEO越来越多,黄仁勋、马斯克、特朗普都是特立独行,不像传统领导中庸之道。
管理经验之二,黄仁勋非常喜欢直接面对问题。很多企业大老板做大了之后不喜欢直接面对问题,最好手下把细节问题搞定,不要找他,实在搞不定的再找他,或者面对大客户时再找他。
黄仁勋不是,他的管理风格是直觉式的直达问题。他不带手表,因为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现在,不关心现在几点,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现在。他在公司内部有60多个人直接向他汇报,经常开会解决问题,没有副手,没有接班人,管理像是家长式管理,没有固定办公室。
在不同总部大楼之间窜来窜去,喜欢处于中心位置,在总部顶楼上也能对外透明的格子间一览无余。他喜欢直面问题,这是管理者第二个重要特点。
第三个特点,他为了规避大公司病,做了极大努力。大家知道《创新者的窘境》,我们之前讲过,公司做大后会出现大公司病,人浮于事,各部门为利益争来争去,老板浮在上面拿不到公司发展细节。黄仁勋怎么解决这问题呢?
01
老马书房第五季有什么?
02
老马书房定价多少?
03
老马的一些心里话
面对忙碌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许多人迟迟未能迈出培养阅读习惯的第一步,或者在茫茫书海中迷失方向,不知从何读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或许需要给予他们一些推动力,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
正如我常说的,阅读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让我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们需要将书中的智慧内化,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和道理,让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变得可见可感。
这种通过阅读获得的宝贵经验和认知,是我们在人生旅途中积累的财富,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方法论。
我和团队成员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与众多粉丝朋友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沟通,最终推出了我们的「老马书房」。
我们希望与那些渴望成长的朋友一起,共同建立一个长期投资自己成长的读书平台。
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能通过这个方式喜欢上读书,并与书结缘。
我们将为你拆解重构百万字的文字知识,通过声波这一载体,与大家共同分享我在这些书中所收获的经验、认知、和技能。
一个人的求知之路往往是孤独的,但当我们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同行时,这段旅程便不再孤单。
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渴望与一群充满激情的朋友一起探索这个世界。
我相信,「老马书房」第五季,在未来将能够成为我们连接彼此、相互陪伴的桥梁。
站在2025年的起点,我衷心欢迎每一位加入「老马书房」第五季的朋友,期待与你一起往前走,不回头。
▲【老马书房第五季】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