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针,作者:王丛予,原文标题:《穷到吃土的国家,胖到全球第七?埃及养出中东最胖腰围》,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当“吃饱”变成“吃垮”,这场由错误政策引爆的代谢危机,正在给全球敲响“贫穷性肥胖”的血淋淋警钟。
全球都在为肥胖问题发愁,但你可能想不到——最胖的国家不一定最有钱。过去大家总以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胖子越多,毕竟钱多能买更多吃的。美国确实有超过四成成年人肥胖,肥胖甚至成了第二大可预防死因,每年导致400万人死亡。过去30年里,全球肥胖人口比例从6%猛涨到18%,翻了三倍。
但现实打了这个理论的脸。很多发展中国家胖起来的速度一点不输发达国家,埃及就是典型例子——这个国家不仅背负着几千亿外债,现在连胖子比例都冲进全球前十。钱袋子紧张、国民健康亮红灯,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在埃及同时爆发。
为什么穷国也会胖?原来关键在“吃不起好的”。埃及人现在主要吃高油高糖的便宜主食,新鲜蔬果反而成了奢侈品。政府补贴的面包1斤不到1块钱,但1斤西红柿要6块多。再加上运动场地少、健康观念弱,普通百姓在长胖路上根本刹不住车。
深陷经济泥潭
明明挂着全球GDP第45名的金字招牌的埃及(约2509亿美元),背地里国家欠条已经摞到4220亿美元。这相当于每个埃及人头顶着近4000美元外债过日子,但钱都去哪了呢?街道还是那个破街道,医院还是那个人挤人,反倒是胖子数量冲到了全球第七,全国1/3成年人挺着“游泳圈”艰难生活。
未来五年,埃及的外债还要再涨起码大约400亿。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埃及算了个“减债公式”政府吹牛说债务占GDP比例要从96%降到82%,但算盘珠子打得隔壁沙特都听得见——全靠GDP注水撑场面。这五年平均5.4%的经济增长,仔细看全是靠借新债还旧债撑起来的泡沫。
现在埃及人月均收入才342美元,不到美国的1/18,但物价却比美国贵76%——同样买一桶油,埃及人要工作3天,美国人大约只需要2小时。
超市里1公斤牛肉要花掉日薪的1/3,新鲜蔬菜成了奢侈品。最绝的是埃及镑这两年对美元腰斩,工资还没捂热就贬值一半,逼得老百姓只能顿顿吃政府补贴的糖油混合物续命。
2022年官方数据显示,埃及全国2170万大胖子,平均每3个成年人就有1个过度肥胖。更恐怖的并发症也随之而来——620万糖尿病人、1300万睡觉喘不上气的、600万高血压,活生生把医院挤成了菜市场。
这些“富贵病”患者里,穷人占比反而最高,为何?无它,只因新鲜蔬果吃不起,天天啃廉价碳水炸弹,能不病?
现在埃及陷在个死胡同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像高利贷越滚越多,政府拿钱不是搞基建而是填债务窟窿。
老百姓被物价逼得疯狂摄入垃圾食品,医疗系统被肥胖并发症拖到瘫痪。更讽刺的是,当其他国家担心饥荒时,埃及却在肥胖和营养不良双重危机里打转——孩子们饿着肚子发育不良,大人们撑着病躯打工还债,这场面联合国看了都直摇头。
埃及人发福的推手
埃及人最近十几年经历了一场“饮食结构大转变”。原本以米饭、蔬菜、豆类为主的传统饮食,现在变成了满大街的油糖混合物。
扎心的是,连政府都劝老百姓改吃鸡爪子充饥——您想想,正常人家谁会放着鸡肉不吃专啃鸡脚?还不是因为物价涨得太疯,工资根本追不上菜价,现在埃及食品价格比十年前暴涨了60%!
这波饮食灾难背后藏着几个雷:
政府补贴专坑穷人:拿着纳税人的钱补贴白糖、食用油这些“肥宅快乐原料”,反而让健康食品贵得要命。超市里最便宜的都是糖油混合物,穷人不吃这些吃啥?
传统习俗变催肥剂:埃及人办红白喜事就喜欢搞大肉大鱼,喝茶要加半杯糖,这些老规矩在物价正常时没啥,现在物价涨了反而成了催肥炸弹。
贫富差距火上浇油:高中没毕业的打工人,得肥胖症的概率比高学历群体高三倍!不是他们不想吃健康餐,是真买不起新鲜蔬菜和优质蛋白。
最讽刺的是政府救急的面包补贴计划。这个运行了25年的民生工程,本意是让穷人吃饱饭,结果硬生生把全国喂成了“肥胖之国”。
现在埃及8成老百姓的厨房里,政府补贴的廉价面粉、白糖、食用油堆成山。营养专家急得跳脚:这些高热量玩意挤占了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空间啊!
这还不算完,埃及特有的“宵夜文化”更是在伤口上撒盐。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遍地开花,半夜三更送炸鸡汉堡的外卖小哥满街跑。
医学研究实锤:半夜胡吃海塞的身体根本来不及消化,吃进去的油水直接转化成腰间赘肉。现在开罗街头从富豪区到贫民窟,男女老少的腰围倒是实现了“共同富裕”。
这场由经济危机、政策失误、文化惯性共同酿成的营养灾难,让埃及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典型反面教材——政府越是补贴基础粮食,国民健康反而越糟糕;物价涨得越凶,老百姓越要靠垃圾食品续命。这种恶性循环不打破,埃及人的腰围还得继续膨胀下去。
埃及政府2018年曾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要五年内让国民少坐多动、少吃咸口,把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砍下15%。结果六年过去,全国肥胖率反而从31.3%飙升到35.7%,活生生把减肥计划搞成了“全民养膘计划”,连18岁以下青少年都有32%体重超标,这数据比美国还吓人。医疗专家们急得直跺脚,给出两大救命药方:
在学校食堂搞“蔬果革命”:营养学家谢琳博士建议,哪怕国家穷得叮当响,也得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能吃上政府补贴的免费水果蔬菜——毕竟穷人家孩子在家顿顿啃大饼,学校是他们唯一能接触健康食品的地方。
补贴政策大换血:世卫组织的兰达博士痛批现在的食品补贴是“合法投毒”,政府拿钱补贴白糖食用油,就像给全民发慢性毒药。应该改补鸡蛋牛奶这些高蛋白,让老百姓的菜篮子别塞满血糖炸弹。
最新统计啪啪打脸“肥胖富贵病”的谣言,埃及现在肥胖率排全球28,比2011年连升十几个名次。更扎心的是,全国月收入不足2000块的家庭里,肥胖率是富裕家庭的三倍!这彻底撕碎了“有钱才发福”的假象——穷人们饿着肚子吃政府补贴的高糖油食品,越穷越胖,越胖越病……
埃及无疑是在给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打样了。当印度还在为儿童营养不良发愁时,埃及小孩已经在胖出糖尿病;当非洲国家对抗饥荒时,埃及医院挤爆了减肥并发症患者。
事实证明,经济落后+错误补贴+物价飞涨这个死亡组合,比发达国家的汉堡薯条杀伤力更大——毕竟纽约白领还能选沙拉轻食,开罗打工人只能吃政府特供“肥宅快乐包”。
从埃及现状秒懂中国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再次将“减肥”推向一个新高度。
根据卫健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医学杂志《柳叶刀》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2021年成人体重超重和肥胖患者达4.02亿,肥胖人数位居全球第一。在这种现实下,体重管理已成为关乎民生的大事。
从埃及的现实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现在似乎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健康转型。历年的“肥胖数字”早已超出个人健康问题的范畴,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这场“肥胖危机”本质上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是工业化饮食、城市化生活与传统文化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卖平台算法推送的高热量套餐、写字楼里全天候运转的中央空调、社区便利店24小时供应的加工食品,这些现代生活标配正在无声无息中重构人们的代谢系统。传统农耕文明积淀的饮食智慧,在资本驱动的食品工业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八大菜系中的清蒸白灼,逐渐让位给重油重盐的预制菜品。
但全民“减肥”明显还有着不少的困难亟需克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全民健康意识提升的同时,奶茶店却越开越密;健身房遍地开花的背后,是半数会员卡沉睡在抽屉里;家长既担心孩子体重超标,又总带孩子食用炸鸡薯条补偿课业压力。
这些矛盾实际是我们每一个个体与社会现实的一种爱恨交织。当996工作制压缩了烹饪时间,当短视频平台不断推送美食诱惑,当商业街每五十米就有一家甜品店,单纯依靠个人意志对抗肥胖浪潮显得尤为艰难。
另外还需要加强警惕的是,这种健康危机正在形成代际传递,双职工家庭用快餐填补陪伴缺失,青少年多愿意在屏幕前消耗的低微的卡路里,运动量日渐减少,肥胖问题逐渐演变为一项似微实大的社会顽疾。
对此,我大概有一点思考:要破解这样的困局,靠口号必然不行,而更多则需要超越传统健康教育的维度,去构建新型社会支持系统。
第一,政策设计既要遏制商业资本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推波助澜,也要为民众创造践行健康理念的现实条件。这要求城市空间规划预留健身场所,食品工业标准控制隐性糖分,劳动制度保障运动时间,医疗保险引导健康行为。
第二,更重要的是重塑社会价值取向,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可触及的日常选择而非奢侈品。当社区菜场的新鲜果蔬比便利店速食更易获得,当办公楼楼梯比电梯更醒目舒适,当学校体育课不再为文化课让路,体重管理才能真正从国家行动转化为全民自觉。
这场健康转型的成败,不仅关乎医疗负担的增减,更检验着社会能否在现代化进程中守住人文底线,在物质丰裕时代延续文明韧性。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