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过蝈8433,头图来自:AI生成
一、不只是债务违约,而是精密设计的“制度性套利”
别以为擦边只是色情业,经济上的擦边可更多!
我与朋友用真金白银、亲身经历换来的血泪教训告诉我,经济领域的“合法越界”远比灰色产业更具破坏力!
欠钱不还,顶多是合同纠纷,拖到最后,大不了公司注销,人一走了之。这样的“职业老赖”,游走在刑事和民事之间,游刃有余,甚至比传统的诈骗犯更可恨。
因为他们不需要暴力胁迫,也不用高明的骗术,只需要精准地利用制度漏洞,就能轻松掠夺他人的财产和信任。
他们不怕你报警,不怕你打官司,甚至不怕法院判决。时间一长,受害者疲惫、绝望、放弃,而他们换个马甲,又可以继续收割下一个目标。
他们实施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债务违约,而是经过精密设计的“制度性套利”,将欺诈升级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作为一名侦探小说作者,我对欺诈行为十分愤慨,想和大家揭露、曝光这一丑恶现象。同时我更期待相关法律政策尽快完善,并针对经济“擦边”能有更规范合理的界定!
二、朋友故事,起底出版业“赊账制”
先说我朋友的事儿。朋友是作家,同时也在北京经营一家文化出版公司,主营通俗类的文学小说。这几年,他太难了。先是涿州大水,淹了他的印刷厂和仓库,货值几千万的图书被淹了,好在公司上下齐心协力,奋力在抖音、电商平台上直播,这才挽回一点损失。
这是天灾,但后面的“人祸”更是雪上加霜。在他众多下游的渠道中,有一家上海的文化公司,连续几年从他那里进货,一开始体量每年十几万,发行部门每年也会对账,但结款很慢。催急了,对方就结算几千块。到去年十月,发行部门回款越来越差,我朋友开始亲自联系这家公司。对方老板在答应回款后不久,便从原来公司退出了,不再担任法人。
随后这个人开始各种“演出”,一会说自己的公司被人告了,账户冻结;一会又说哪家公司可以代付;一会又有新的说辞。
我朋友开始在“天眼查”上查这家公司,发现其名下有多家公司,注册地分别在上海、芜湖。这几家公司被披露出很多合同纠纷。但这位法人,全都在某个阶段退出,换其他人来做“马甲”。
他不断成立新公司,不断骗取出版社的货品,随后卖掉,然后退出换别人作法人,这个套路居然维持了十几年,而他之所以得逞,是因为利用了一个出版业的漏洞——赊销制。
宽松的赊销政策成为投机者的温床。朋友这次遇到的渠道商,控制数家关联公司,通过“法人接力赛”(注册-赊购-注销-再注册)套取图书价值超千万元,而这些企业的平均存活周期均不到一年。
三、我的故事,微信上遭遇“影帝”
而我的经历说出来更加可笑,甚至难以启齿。
这个老赖还是朋友介绍的,姑且叫他王老板吧。事后朋友说跟他不熟,只是拿了他的PPT,觉得挺专业就将其纳入了供应商库。专业是我们对他一致的印象。
刚开始接触,他说他在安徽、苏北那里做很多项目,现在生意太好,忙不过来。给我发了很多PPT,很多照片,营造出非常专业的人设,让我对他有了基础信任。
我们当时也在探索新业务,有一些郊区项目需要他这样的供应商,要他去看下现场,他说近期忙,空了联系。有时还凌晨三四点给我发消息,说自己刚忙完,随后噼里啪啦发来一系列项目的照片。我早上醒来看见他的信息,心想他做生意还挺辛苦。但事实证明,凌晨三点发工作照的,不是卷王就是影帝。
后来,我和他见了一面,觉得这人贼眉鼠眼,面相不善。但我没有相信自己的感觉,这才是最大的失败。
见面后,他跟我说了自己做的一大堆案例,随后他说,我的场地不适合,不能合作,做了他也亏钱。随后他举了一大堆条件才能盈利,否则就是双输。我当时对那行不懂,也不认识该领域的人,觉得他讲得有理有据。
接下来,他在微信上开始各种发挥,每天给我发各种项目资料,一会这个签约视频,一会那个合作协议,他说他太忙了,可惜团队又是草台班子,他很不满意,总让我帮他出谋划策。
他要求也不高,都是举手之劳。我心里挺烦,但当时我们业务很差,也想多认识个朋友多条路子,小忙也就帮了。其实,这是一种套路,通过让人帮一些小忙,来建立信任,让人更相信他的专业和表现。
随后,他让我入伙他的项目,在一个靠近南京的安徽四线小城。我特地去了现场,现场还有几个人,一切看上去都很真实,似乎是一起做事情的样子。他让我签合同入股,项目周期也就半个月至一个月,最后本金+分红返还。如果生意差没有分红,至少可以把本金算上正常利息还给我。
因为金额不多,我想也没想就签了。签完合同,第二天他拉了个群,里面说是他的财务总监,一切煞有介事,说可以跟我对账。没两天又开始找我,说现场出了什么事情,问我借两万元,说上午打款明天就能还。这时候我不肯了。
合同到期,我跟他催款,他开始各种借口,一会说生意太差亏损,一会说最近太忙,一会说U盾遗失,一会说现场出了事故死了人焦头烂额,每次都说马上还我,甚至能精确到几时几分,还说就算没钱卖了车要把钱还我,他的财务总监和他一搭一档,每次都言之凿凿。但都是撒谎。
王老板的微信表演,让我瞠目结舌。他可以发一大段小作文,说自己遇到了多少倒霉事儿,包括但不限于:百万款项遭拖欠、要债不成跳楼、活动现场死人、遭遇家属围攻、自己被人堵截、出了车祸骨折,有家不敢回、现在身无分文、卖破车还钱……
我最后看得都被逗乐了,小作文堪比琼瑶剧,剧本比《甄嬛传》还曲折,上午演完破产霸道总裁,下午演卖车还债的悲情男主。
最后,这人的名字、身份都是假的。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查出其真实身份,户籍所在地是江苏徐州某区,并且已是劣迹累累的老赖。我也通过天眼查,发现他关联11家公司,注册地分别在上海、南京、安徽等地,身上官司无数,并且已经是被执行人!
四、老赖的“创业经”:开公司堪比集邮
但律师和公安的朋友都跟我坦言,说他顶多算“民事欺诈”,只能去法院维权。
可我该去哪个法院起诉呢?这又成了个问题,我户籍所在地是在苏州,他公司所在地是上海青浦。两个地方法院都被打回来,不予受理。而他合同上的项目场所是在安徽某四线小城市,可是当我向安徽这座城市打热线咨询求助时,几乎是各种推诿,很多电话无人接听。
最后,我只得根据他的户籍所在地,向该地区法院起诉,但也是直到最近才被受理,而整件事已经过去一年半载了。
我身边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劝我算了,自认倒霉,钱不多不值得。可这不仅是钱,是欺诈这种行为令人无法容忍,并且他现在又换了新马甲,继续骗人。
我和朋友都遭遇了“职业老赖”和“民事欺诈”。他们在欠债和诈骗之间游走,但因为我国对诈骗犯罪界定的严格,这样的“职业老赖”还只能通过“民法典”来处置。
扒一扒这些职业老赖的“创业经”,他们开公司就像开穿马甲,退法人比退群还丝滑。
首先,他们会在不同省市、地区成立多家公司,随后通过频繁更换法人、转移资产等方式规避债务;
其次,他们长期以赊销、借贷、拉人合伙等形式获取利益后故意拖欠,并且涉及多起纠纷。后来我查验了这位“王老板”的合同纠纷发现,这些金额都不大,多的二三十万,小的几万,但案件数量挺多。
这些金额都让人处于“算了不甘心”“请律师不值得”的内耗中,并且他们还尤其擅长“异地操作”“跨省行动”,通过拉长战线来抬高对方的维权成本。
因为存在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界限,职业逃债者利用民事举证规则(谁主张谁举证)和刑事立案标准(非法占有目的证明)之间的制度缝隙,看准你举证难,建立起一套“合法欺诈”体系。
这里的难点在于:
1、如果作为民事欺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要件,也不返还本金和利息;并且如果以公司名义签约、部分履行(少量回款)则很可能被法院视为合同纠纷。
2、如果要刑事立案,更加困难重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需证明行为人签订合同时即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如何举证“非法占有目的”?这是主观判断,非常难。更多情况是,如果通过合法公司开展交易,司法实践中常以“债务纠纷”为由不予立案。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条,若债权人能证明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如个人财产与公司混同、虚构债务转移资产),可主张“刺破公司面纱”,要求其个人连带清偿。但证明需提供银行流水、关联交易等证据,实际操作不太可能。并且这里还涉及地域壁垒——因为“职业老赖”往往在多省市注册公司,跨省执行需协调多地法院,成功率非常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确立法人独立地位的本意,是为鼓励商业创新、隔离经营风险,但“职业老赖”却将其异化为“法律盾牌”:他们程序合法的每注销一次公司,就是一次资产转移、切割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条,股东仅以出资为限担责,以此来切割责任。并且他们行为隐蔽,通过多地注册、关联交易来制造合规假象。
在我经历的事情里,还涉及一个难点,就是身份造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要求原告提供“明确被告”,但像王老板这样使用虚假身份、多地注册公司,导致管辖权争议,程序正义也会异化为“老赖的逃生通道”。
五、开公司堪比集市
在王老板的这桩案件里,我内心也一直自我检讨,这些年因为行业下行,天天想着“转型”,只要有个新领域,就当“救命稻草”,因为心急焦虑,开始有盲区,只要金额不大,都会去尝试,最后证明这种“转型”都注定会失败。
如今我的案件虽已进入司法程序,但追回损失的概率微乎其微。我仅存的武器只剩传播真相——将职业赖账者的操作模式公之于众,让更多人看清合同纠纷背后的制度黑洞。
“职业老赖”们正在制造双重灾难:行业层面,例如我朋友案子中,出版业超高的坏账率已让文化传播沦为高危职业;社会层面,每个普通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踏入精心设计的债务陷阱。
当民事欺诈进化成产业化犯罪,都会成为我们共同的无奈。当民事欺诈演变为产业化犯罪,他们掠夺的不仅是金钱,更是社会互信的氧气。
我们不能止于愤怒或沉默,而应联合起来,呼吁法律体系改革,堵住老赖钻营的漏洞,让正义不再遥远,让信任得以重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过蝈(20年资深房地产营销人,遍及上海、苏州、杭州(浙江)等多城市房地产营销经验;斜杠悬疑小说作者,编剧,悬疑小说系列《虹城三部曲》、美食悬疑《食宗罪》等)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想涨知识 关注虎嗅视频号!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