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J.D. 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横空出世,不仅受到公众、媒体的广泛关注,还为他赢得了俄亥俄州联邦参议院的一个席位。这在美国政治中并非史无前例: 比如,巴拉克・奥巴马 1995 年出版的《我父亲的梦想》成功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约翰・F・肯尼迪 1956 年出版的《勇者传》(Profiles in Courage)也是为吸引公众关注精心策划而来。
但后两本书远没有万斯的书那样迅速大获成功。万斯的书成了畅销书,之后被流媒体平台Netflix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甚至还获得了包括两项奥斯卡奖在内的几个重量级大奖。他的母亲是个吸毒成瘾者,结过几次婚,换过几任男朋友,这让他有了好几个继父。他的外祖母,书里被称为阿嬷的人是他成长过程中最稳定的母亲般的角色。
然而,他祖父母的婚姻充满暴力。有一次,阿嬷试图放火烧死她醉得不省人事的丈夫。他们曾分开过,但在他成长过程中又重归于好,虽然还是分开居住。祖父母给他提供了生活的稳定感 —— 到万斯童年时,他们的脾气已经温和了许多。在勉强读完高中后,万斯加入了海军陆战队,之后进入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耶鲁法学院学习。
2016 年,JD 万斯《乡下人的悲歌》首次出版,他也一跃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代言人。
正是这部作品,让当时 32 岁的万斯一夜成名。那个时期的万斯面部线条柔和,甚至还带着几分婴儿肥。如今站在政治舞台上的他,蓄起了浓密的胡须,外貌酷似小特朗普、言谈举止间也刻意模仿特朗普的做派——从夸张的手势到充满攻击性的言论,活脱脱一个“俄亥俄州分普”。
如今的万斯
书中有些桥段令笔者记忆深刻。米歇尔・奥巴马在电视演讲中呼吁改善儿童饮食健康时,而万斯笔下的台下锈带工人却充满恨意。他们看到一个衣着光鲜的黑人女性,正居高临下地评判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种愤怒的背后无关谈话者的内容、甚至无关谈话者的种族,而是数十年被遗忘的屈辱。
奥巴马夫妇代表着美国精英阶层的完美标本:常春藤学历、都市做派、进步价值观。但对工厂倒闭的工人们来说,这种完美格外刺眼。当经济困境无法解决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相信 “奥巴马是外国穆斯林” 这样的阴谋论 —— 荒谬,但比承认失败好受些。
还有万斯的生父听说儿子被耶鲁录取时,第一反应不是骄傲,而是狐疑:你是不是假装成黑人或是自由主义者才被录取的?在这个被时代抛弃的群体里,连向上爬都成了可疑的事。要么是作弊,要么是背叛 —— 这就是锈带(Rust Belt,即指美国东北部及中西部传统工业衰退地区)工人眼中的成功法则。
一本书,让你同时看懂特朗普和万斯的崛起
《乡下人的悲歌》
锈带工人的生存悖论
万斯在书中聚焦了成千上万没有大学文凭的苏格兰-爱尔兰裔的白人工人阶级。他们的祖辈大多居住在阿巴拉契亚山区,早年在南方充当奴工,后来当过佃农、煤矿工人,在20世纪中期迁徙至工业城镇——“锈带”,成为美国制造业黄金时代的骨干力量。
2020年4月21日出版的标识有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地图。(Piper Hansen)
在美国人的称呼中,他们被叫做乡下人(Hillbilly)、乡巴佬(redneck),甚至被蔑称为白色垃圾(white trash)。但对于万斯来说,他们是身边的邻居、朋友和家人。他们坚守着传统文化,对家庭和国家满怀热爱,忠诚感极高,愿意为其奉献一切。
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冲击,制造业外流,这套曾经支撑他们生存的文化体系,却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发生了令人痛心的异化。社会学调查显示,美国白人工人阶级是全国最悲观的群体——尽管他们的平均经济状况优于其他少数族裔,但绝望感却更为深重。
《乡下人的悲歌》用了不少笔墨书写这群曾经骄傲的工人如何在困境中自我毁灭。万斯笔下的乡亲们活得像一场荒诞剧: 他们嘴上喊着“家庭至上”,却对彼此老拳相向,甚至打得要警察上门调解,孩子们在寄养家庭进进出出,这样的场景在社区里司空见惯。最讽刺的是,每次闹完,家人们都会相互道歉、互相原谅,然后就是周而复始、继续上演同样的戏码。
他们知道该“勤简节约”,不该大手大脚,但却会购买大屏幕电视和iPad,给孩子买高档服装,但这一切都是靠着高利息的信用卡和发薪日贷款。他们无度地消费,花钱去买根本就不需要的房屋,然后再把房屋抵押掉换钱,最后宣布破产,不得不住进救济院。
他们以“勤劳肯干”自居,却在工作中偷奸耍滑。万斯在地砖公司打工时候的同事鲍勃就是典型——明明妻子怀孕急需用钱,却因为总偷懒被开除。被炒鱿鱼后不反思自己,反而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
更可怕的是他们慢性自杀般的生活方式。顿顿快餐、从不运动。肯塔基州某些地区的人均寿命才67岁,比弗吉尼亚州附近地区的足足低了15岁。
在万斯看来,他的外祖父母代表了这个群体最好的一面。但越来越多的人活成了他母亲的样子:沉迷毒品、债台高筑、充满怨恨。这两种生活方式在社区里并存,就像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这些矛盾不是偶然的。当工厂倒闭、梦想破灭,有的人选择沉沦,用酒精和毒品麻痹自己;有的人选择愤怒,把一切归咎于政府或外国人。但很少有人愿意直面那个痛苦的真相:这个世界已经变了,而他们还没有准备好改变。
万斯指出,这些人的悲歌无疑是一个社会学上的问题,但同时也与心理学、社区、文化和信仰有关,远非单本书、某个专家就可以说得清楚,单靠政府也无法解决,但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大有可为。
一个穷小子的教育突围
俄亥俄州米德尔敦这个被遗忘的锈带小镇,是万斯出生、上大学前生活的地方。在这里,读书从来不是穷孩子的出路。这里的高中辍学率高达20%,能上大学的孩子屈指可数,更别提常春藤名校了。更可怕的是,在这里,成绩好的男孩会被视为“娘娘腔”或是“同性恋”。
但万斯硬是闯出了一条血路——退伍后先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然后考入耶鲁法学院学习。他的成功不是靠什么励志鸡汤,除了自身刻苦努力,还有几个关键人物的托举:
他的外祖母阿嬷,给了父母离异的万斯一个温暖无比的避风港。虽然没读过几年书,阿嬷却比谁都明白教育的价值。她给万斯立下三个原则:考个好分数、找份好工作,还有“别他妈偷懒,过来帮我”。
阿嬷不仅逼着万斯读书,更教会他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别在外人面前说家人坏话——几年后你连那些人名字都记不住,但家人永远是家人。这段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人生智慧。
《乡下人的悲歌》电影剧照
外祖父阿公是个老钢铁工人,却早早看透了时代的变化,预言万斯这代人应该靠脑子吃饭,而不是双手。有两年,这个粗糙的汉子每周都会耐心教万斯算术,还教他一些男孩应知应会的事情,比如射击 —— 这些技能后来让万斯在海军陆战队的射击成绩中名列前茅,还为他赢得了最高级别 M16 步枪的专家资格。
就连他那个沉迷毒品、不断更换伴侣的母亲,在生活尚未完全失控之前,也会督促万斯学习。她本是高中优秀毕业生,却因未婚先孕早早断送了大学梦。这个遗憾也让她格外重视儿子的教育和阅读。
万斯还得到了其他人或是机构的支持: 其中,表姐瑞秋 —— 一位退役海军陆战队员,成功说服万斯在高中毕业后加入海军陆战队。
而万斯在耶鲁法学院的合同法教授、 “虎妈” 蔡美儿,以其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阅历,帮助这位年轻人拨开迷雾,为未来职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位蔡教授,也是万斯的自传得以出版的第二号关键人物。
在万斯的笔下,海军陆战队显然是个令他脱胎换骨的地方。在这个纪律严明的集体中,他不仅学会了感恩与自律,更掌握了许多中产阶级家庭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生活技能:从健康饮食到体能健身,从时间管理到自我约束。一次次的体能测试让他的意志更加坚韧,而团队协作让他意识到领导力的获得更多要靠赢得尊重,而非发号施令。
当万斯作为东海岸最大军事基地的媒体联络官站在领奖台上时,那枚闪亮的勋章背后,是一个全新自我 —— 他不再是被命运左右的那个来自米德尔敦的穷小子,而是真正掌握人生方向的舵手。
《乡下人的悲歌》电影剧照
万斯接下来面临的严峻考验来自耶鲁法学院。这里95%的学生来自富裕家庭,他们衣食无忧,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当同学们在纽黑文最高档的餐厅熟练地点着白葡萄酒时,万斯分不清白苏维翁(sauvignon blanc)还是霞多丽(chardonnay)的区别,连圣培露这类气泡水的一般称谓都闻所未闻。餐桌上,他对着餐桌上的三把餐叉手足无措,最后只能偷偷溜出去给他的精神向导——女友乌莎打电话求救。
“先用外围的,再用里面的,不要用同一个器皿盛不同类的菜......”乌莎在电话那头耐心解释。这个在富裕精英家庭长大的女孩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
这段经历也告诉我们:穷孩子想要逆袭,光靠成绩单远远不够。他们得跨越的不仅是经济鸿沟,更是一道道看不见的文化壁垒。
万斯是幸运的,但这样的幸运儿能有几个?
福利制度的温柔陷阱
万斯还用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社会课:那些看似美好的福利政策,往往在现实中变成困住穷人的温柔陷阱。
住房补贴本是好意,结果却让万斯的社区变成了噩梦。邻居把补贴房租给领救济的家庭后,整个街区就变了样:深夜的争吵声、瘾君子游荡的身影,让原本安静的街道变得人人自危。这就像给口渴的人一杯盐水,越喝越渴。
穷人对福利金的使用也让万斯觉得不可思议。万斯描述了他十几岁时(二十一世纪初)在一家杂货店打工的经历。他对那些接受政府补助却还能拥有手机的人感到愤怒。要知道,在当时手机远非现在这样普及。
“他们经常一边打着手机,一边排队结账。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如此艰难,而那些靠政府救济生活的人却拥有我做梦都想要的小玩意儿。”万斯愤愤不平地写道。
政策制定者稳坐在办公室里,以为发钱就能解决问题,却不知道有些人连怎么花钱都需要重新学习,毕竟那些本该用来买面包牛奶的钱,有可能转眼就变成了酒瓶和毒品。
还有议员们讨论的令人哭笑不得的发薪日贷款禁令。在那些高高在上的法案制定者们眼里,发薪日贷款利率过高,看来像是掠夺性贷款,却不知道对万斯这样的人来说,这可能是救命稻草。作为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名学生,在他差点付不起房租时,正是这种 “高利贷” 帮他渡过了难关。
在万斯看来,福利体系的最大的问题,是制定政策的人或是执行者根本不了解穷人的生活。社工们按规章办事,差点因为阿嬷没受过专业培训,就要把万斯从她身边带走。他们看不到这个没什么文化的老人给了万斯最珍贵的爱,只会照章办事。
本书谈及政治的地方不多,福利政策是个例外。万斯笔下的这种“帮扶悖论”揭示了美国福利改革的核心难题:如何既提供安全网,又不制造依赖文化。万斯以亲身经历告诉读者,帮助穷人,光有好心远远不够。 真正的社会救助,只有避免了 “温柔陷阱”,才能为真正需要的人提供从长远看更有效支持。
比如发放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券时,应避免让穷人聚集居住,因为这会导致社区精神和物质资源匮乏,使穷人的绝望和无助加倍 。而低收入的家庭的孩子也应该和其他阶层的孩子更多地接触,而非隔绝,这些孩子才可能更好地长大成人、获得成功。
当突破成为另一种困境
《乡下人的悲歌》用真实的笔触撕开了美国社会的华丽包装,露出血淋淋的现实。万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号称人人平等的国家,穷孩子想要翻身,得先扒掉几层皮。
铁锈地带小镇米德尔敦,曾经机器轰鸣,如今只剩生锈的厂房和破碎的梦想。他的家族像这片土地的缩影:外祖父母从肯塔基山区的杰克逊来到这里,以为能改写命运,却始终未摆脱贫穷、酗酒和毒品的纠缠。
《乡下人的悲歌》电影剧照
在万斯的认知里,米德尔敦被无形地割裂成几个世界:富人区、穷人区、像万斯这样的单亲孩子居住的地区。他在杂货店打工时看得真切:富人慢条斯理地挑选新鲜果蔬,穷人则匆匆抓几罐罐装或是冷冻食品,掏出食品券结账。 就连法庭上的工作人员 —— 律师、法官和社工,从服装、口音到生活都和他们仿佛隔着一条银河。
不过当万斯千辛万苦终于挤进耶鲁法学院的大门,却在一次加油站加油时遭遇了意想不到的 “身份尴尬”。 万斯考上耶鲁法学院后,在加油站遇到一位穿着耶鲁 T 恤的女士。“你也上耶鲁?” 她问。“不,是我女朋友。” 这个下意识的谎言,暴露了一个寒门学子的身份焦虑 —— 即便跻身名校,骨子里的自卑感仍如影随形。
对万斯而言,进入耶鲁不仅是换个学校,更像是闯入一个格格不入的陌生世界。后来他坦言这个谎言让自己羞愧,但正是这种本能的掩饰,道出了阶层跨越中最隐秘的痛:即便站在梦想的殿堂里,“我不属于这里” 的惶恐依然挥之不去。
这种“不属于这里的”感觉在万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带他的耶鲁朋友去乡村饭店(Cracker Barrel)吃饭时达到了一个小小高潮。在小时候的万斯看来,那是最好的餐厅 —— 是他和阿嬷最喜欢的地方。但和耶鲁的朋友一起去时,那里却成了一个充斥着油腻食物、健康隐患之地。
无论是加油站的偶遇还是乡村饭店的变味,无不揭示一个残酷现实: 穷孩子就算侥幸爬出泥潭,也要永远活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他们得学着喝白葡萄酒、听管弦乐音乐会,假装自己生来就懂这些;同时又要忍受老家人的冷眼,被骂 “忘本”。
寒门学子要跨越的哪里仅仅是录取线,更是心里那道无形的坎。即便踏进名校大门,那种 “我不配” 的惶恐,往往比学费更让人喘不过气。那一刻,万斯大抵知道,他既回不去米德尔敦,也融不进纽黑文。
人可以离开贫困的家乡,却难以抹去它深植于我们灵魂的精神烙印,而这恐怕是此书最触动笔者之处 —— 无关跨越阶层的 “美国梦” 如何实现,也并非那些对 “福利依赖” 的批判,而是一位跨越阶层者内心深处无法自洽的真实独白。
耐人寻味的舆论风暴
自 2016 年问世以来,J.D. 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始终被裹挟在舆论的漩涡中。这场风暴的激烈程度远超文本本身的文学价值,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美国社会的深层裂痕。
当特朗普的政治旋风席卷全美时,万斯的个人叙事恰逢其时地成为解读 “特朗普现象” 的权威注脚。传统媒体将其视为理解底层白人困境的密码:《华尔街日报》称其为 “优美的文化批评”,《经济学人》断言这是 “年度最重要美国著作”,《纽约时报》更盛赞其为 “一本为不文明的选举提供的文明参考指南......使用的词汇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能理解。”
支持者将这位出身锈带的耶鲁法学院毕业生视为 “美国梦” 的当代化身,其从贫困到精英的逆袭故事,恰好契合保守派强调的个人奋斗精神。
然而左翼阵营的批判如影随形。《新共和》的文章杂志尖锐指出,万斯将贫困归咎于 “暴力、不负责任与懒惰”,却刻意回避产业空心化、政策失衡等结构性矛盾,实质是为 "新右派" 代言。更大的争议则来自阿巴拉契亚本土学者,他们指责万斯将个人经历泛化为整个地区的文化标签,2019 年出版的《阿巴拉契亚的清算》一书更系统性反驳了书中的刻板印象。
政治领域的撕裂同样明显印记鲜明。共和党将其本书奉为蓝领阶层的良心独白,部分民主党人却斥其美化系统性不公。随着万斯由作家转型为特朗普盟友,在 2024 年成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继而荣登副总统一职,舆论的天平开始倾斜。
《大西洋月刊》从最初的 “美丽回忆录” 评价,转向这是“J.D.万斯的乡下人借口”,并将他比作“特朗普令人遗憾的冲动购物”。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对本书的评论重点也从“带你了解白人工薪阶层挣扎”的温情叙事,转向聚焦万斯如何向极端分子的蜕变。
还有《纽约时报》,这家曾称赞该书为让民主党和共和党都看懂美国底层白人的媒体,最近却在其专栏中表示本书有反乌托邦倾向,提醒读者注意书中潜藏的危险意识形态。
这些评价的戏剧性转变,像极了美国政治极化的晴雨表。当媒体从文本分析转向身份政治审判,围绕《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的舆论风暴其实早已超越了文学范畴。正如评论者所言,这场舆论风暴本身,正是当代美国深层裂痕最生动的注脚。
从苦难叙事政治资本
万斯的政治崛起离不开共和党精英的布局:在《乡下人的悲歌》出版两年后,当时的国会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主动派人联络了万斯,探讨了其参选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的可能。
后来的2022 年中期选举中,与麦康奈尔关系密切的“参议院领导基金”更是斥资 2800 万美元投放广告为万斯助选,共和党大佬们看中的正是万斯书中那些极具利用价值、能够转化为政治资本的苦难故事。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万斯 2016 年出版《乡下人的悲歌》的时候,也正值他悄然与硅谷一群超级富有的科技权力掮客建立联系之际 —— 这些人与书中聚焦的锈带的工人阶级形成鲜明对比。
PayPal 联合创始人、亿万富翁彼得・蒂尔便是其中之一。这位 “硅谷造王者” 、共和党的“大金主”,与万斯相识于耶鲁的一次校园演讲,后来成为万斯的合伙人以及政治赞助人。他不仅引荐万斯结识特朗普,更助力其完成政治立场的戏剧性转变:从 2016 年痛斥特朗普 “令人厌恶”、“像希特勒”,到 2021 年公开道歉并接受特朗普对其参选参议员的背书。
在本书的新增后记中,万斯将自己对特朗普态度的转变归因于特朗普对精英阶层的批判、对美国中东政策的反思,以及对工薪阶层利益的承诺 —— 这些说辞与书中对锈带困境的描写形成呼应,最终成为其政治转型的 “合法性” 依据。
万斯2022年竞选联邦参议员在其家乡俄亥俄州的米德尔敦对其支持者发表演讲。Gaelen Morse
万斯在书里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米德尔敦,市中心繁华热闹,拥有购物中心、老牌餐馆、酒吧和受欢迎的凯马特超市,当地企业如迪尔曼杂货店也生意兴隆;如今只剩破败空楼,零星开着当铺和快餐店。富人豪宅沦为贫民公寓,街道成了毒贩地盘,贫困不再限于城市,已蔓延至郊区。
而在万斯祖父母的老家肯塔基州的杰克逊镇,那里的衰败更触目惊心:这个阿巴拉契亚山区小镇有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高中多年无人考上大学,处方药成瘾泛滥成灾。
当美国承担着北约近半的军费开支,而多数欧洲国家甚至未达特朗普提出的军费占GDP的3.5%、5%的目标,肯塔基、俄亥俄州的工人却因工厂倒闭陷入绝望。书中那个 “以失业为荣” 的年轻父亲,恰是美国底层愤怒的缩影 —— 既然国内医疗、教育等基本保障都难以维系,为何还要耗费巨资 “保护富裕的欧洲”?
这种情绪无疑为孤立主义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于是,让美国退出国际组织、削减外援、撤回海外驻军,将资源集中于修复破碎的本土社会显得合情合理。
还有万斯在书中反复提及的制造业空心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特朗普发动发动关税战的现实依据。特朗普要求车企在美建厂、对进口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策略,与无一不是和万斯笔下锈带的困境形成呼应。
历史上,美国在 19 世纪通过高关税实现了经济腾飞,工人收入远高于全球水平;如今,关税战被视为重现这一黄金时代的手段。
当欧洲对美国汽车征收 10% 关税并叠加增值税时,美国则以 “甲方市场” 的姿态强势反击 —— 正如书中描写的小镇青年因全球化失去工作,美国正试图通过贸易保护重塑国内产业链,将流失的就业机会与财富重新锚定在本土。只是,关税战来了。工厂会回来吗?恐怕没人说得清楚。
如今再看《乡下人的悲歌》,突然惊觉万斯在加油站谎称 “女友读耶鲁” 的桥段,恰如他后来人生的写照。这位曾经用文字感动读者的作家,终究把“乡下人”的悲歌变成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只不过他开出的处方早已不是自我救赎。当这些人的故事被搬上竞选讲台,万斯已然完成了从苦难见证者到苦难经纪人的转变。
站在 2025 年回望,万斯的政治转向和某些政治言论,仍令人难以捉摸。他与特朗普的结盟是真正的理念认同还是利益算计?他对工人阶级的代言是感同身受还是投机取巧?
还有,这位锈带工人阶级代言人与硅谷金融精英之间隐秘的共生关系究竟会何去何从?相信时间终会给出答案:告诉我们万斯希望实现的真的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还是一场利用个人苦难经历进行的完美政治套现。
老牛精选
《乡下人的悲歌》
时代华语国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定价68元,早鸟价54.4元
现在下单,赠送一张万斯成长轨迹海报
一图看懂万斯的个人标签、亲友关系和成长轨迹
一本书,让你同时看懂特朗普和万斯的崛起
点击下图购买
温馨提示:请登录老牛精选小程序中查看订单详情,商品发货后才能查看物流信息。您也可添加客服小哞微信mr_moo123,咨询商品和订单详情。推品推荐、商务合作,请添加Shidaizoe微信。更多好书推荐,请关注公众号 “老牛的读书时间”。
▼▼▼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