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国宝,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它们有着动人的前世今生,它们是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码。”
的确如此,每一件国宝背后,都藏着一个与国家文化相关的故事。
它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无一不影响着今天国人的生活,甚至影响着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
说起《五牛图》,它是唐代中期画家韩滉的传世孤品。
《五牛图》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其用笔之细腻,描绘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乎可呼之欲出。
尤其是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的着意渲染,更凸显出牛有力劲健的筋骨和质感真实的皮毛。
北宋时,它曾被收入内府,宋徽宗题词签字,“睿思东阁”“绍兴”等南宋宫廷的印记表明它南渡的身世。
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得到了这幅名画,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名笔”的题跋。
清代,《五牛图》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还亲自在《五牛图》御诗手书诗作:“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舐龁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清朝末年,名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此后杳无音讯。
直到上世纪40年代,这幅画再次现身,被香港汇丰银行买办吴蘅孙买入。1950,吴蘅孙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濒临破产,无奈中只能将这幅画在香港公开拍卖。
一位香港爱国义士得知此消息后,向周总理发出了匿名信,希望政府能够出资收回这幅画。
周总理连夜向新华社香港分社发去了一封紧急电报,上面只有八个字——“不惜代价,抢救国宝”。
接到指示后,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这幅画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至此,国宝终于回归故土!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