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Hub自媒体仓库打包下载 关于我们

王阳明一句话,几乎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


图片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3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CC

来源: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图片


作家度阴山在谈王阳明思想时,说到了一句很重要的话:


“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先叩问本心:‘我的良知如何指引?’”


这句话,其实就是对王阳明“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思想的最直白的诠释。


在王阳明看来:人世间的一切难题,都可以通过内求解决。


当外界不可控时,内求可以减少我们的无力感;


当世事纷繁复杂时,内求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心的方向。


只要不断向内求索、向内生长,就能破除一切焦虑和迷茫。


01



人生路远,各有迷途。


活着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会有很多迷茫无措的时候。


有人为了工作而内耗,有人为了家庭而烦恼,有人为了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而迷茫……


可是,这些想不通、看不透的问题,其实只要通过内求,都可以被轻松解决。


王阳明在未内观之前,也曾迷茫、失落,不知何去何从过。


他一心想成为圣贤,却始终找不到入圣之道,为此,他常常埋着头四处求索。


为了效仿前贤,他一个人跑去考察边关,在那里磨砺了很长时间,什么也没有收获;


为了从事物中洞悉真理,他开始格物,一连盯着竹子看了七天,最后还大病了一场。


可无论怎么做,他都没有勘破迷茫,抵达开悟的境界。


在向外苦求无果之下,王阳明终于开始安定下来,向内审视自己。


经过一段时间的内省,他终于拨开眼前的迷雾,看清了未来他要走的方向。


于是,他积极准备科考,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就得以高中,正式步入仕途。


所以说,当你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就去向内求。


在《传习录》中,弟子徐爱也曾请教王阳明:自己做事老是半途而废,内心常常感到焦灼迷茫怎么办?


王阳明说:“这不怪你,天下混乱不堪,大家争奇斗异喧嚣于世。而心性不稳的人,总会被混淆视听蒙蔽耳目,在各种迷障中求开悟而不得。”


世事纷纭,多少人困于其中,终其一生都活得浑浑噩噩。


尤其在当下的时代,我们时刻遭受物欲的干扰,以至于内心迷茫不定。


若要摆脱这种人生状态,就一定要不断内求,坚定自己的心性。


只有当一个人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找到自我的价值,他才能心平气和地审视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往后的日子里,他就不会像一只无头苍蝇般,在世事挫折中碰得头破血流。



02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


一个眼睛始终盯着外界看的人,他看什么都是迷茫,经历什么都感觉到痛苦。


而一个对人生有过深度思考的人,凡事内省,能忽视一切痛苦,乐观地去对待所有经历。


因为后者早已实现了认知觉醒,对于人生的诸多经历,他们都可以从容应对。


王阳明踏上仕途后,经历过数次大起大落。


他先是在朝中得到明孝宗赏识,一度高升为礼部侍郎。


但很快,他就因得罪权臣刘瑾,遭受廷杖处罚,被贬至偏远的贵州龙场充军。


这种境遇上的巨大落差,让他痛苦不已。


然而,在他历经九死一生到达龙场后,面临的又是极其恶劣的环境。


那里瘴疠丛生,犹如原始森林,他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栖身在山洞里。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王阳明一度陷入彻底的绝望,甚至选择服毒自杀。


最终,在生与死的边缘,他经历了一场对生命与世界的顿悟。


他反思自己这多年的经历,想问问这世间的公平在哪,道在哪?


孔夫子的话突然闪现在了他的脑海里:“道不远人啊。”


所有的大道,只能通过人的行为来体现。


紧接着,孟子又说:“学问之道,求其本心。”


王阳明突然觉醒,原来世间的道,就在于本心。


只要本心足够强大,那世间风雨再大,也无法撼动我们的分毫。


恰如王阳明所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这世间,本没有渡不过去的河流,扛不过去的风雨。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过不去,是因为心被眼前的一事一物所困,失去了乐观向上的能力。


其实只要向内求,困境就不再是困境,而是人生路上的一次经历而已。


随着经历的丰富,我们的认知、阅历和格局,都将跃升至更高的层次。



03



我一直很赞同一个观点:所有困难的问题,答案都在另一个层次。


就好比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山重水复的困境。


但身处其中的人,其实只要站到更高的层次看,就很容易走出这些阻碍。


那如何才能抵达更高的层次?


唯一的方式,就是内求。


正如王阳明所言:“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当你能做到遇事修性,遇人修心,凡事内求,所有问题,皆可迎刃而解。


王阳明一生之中,遇到过不少的刁难和生死难题。


这些在我们看来天大的事情,他是如何应对的呢?


公元1519年,王阳明仅用了43天,平定了宁王之乱。


这本来是奇功一件,但朝中的人却因为嫉妒他,便诬陷他与叛臣勾结。


面对这样的诬陷和屈辱,王阳明没有与那些人缠斗,而是将自己的全部功劳拱手相让,然后辞官还乡。


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他把经历的一切都视作磨砺,在磨砺中安顿好自己的内心,他便能凡事都沉稳以对。


即便在生死大事上,王阳明也没有像普通人般那么焦灼,而是十分从容。


那个时候,王阳明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身体还出现了大面积溃烂。


很多大夫看到王阳明的病状,都面带恐惧,不敢诊治。


后来病情到了药石罔效的地步,王阳明却将生死看得很透彻,反而带病教书,传授自己的思想学识。


这世间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从来不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寄予在外界的任何事物上。


在他们看来,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


心若强大了,世间再无可惧之事,再无可恨之人。


而我们也应当告诉自己:


外在风暴或许不可避免,但我们都可以成为风暴中心那如如不动的观察者。


淡然看待一切人事,改变内心的应对模式,人生自然会由暗转明。


公元1529年,王阳明自感不久于人世,他对弟子周积说,我要走了。


弟子听到这句话泪如雨下,就问:先生,你有何遗言?


王阳明只说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他的内心,已经通过不断内求,达到了光明之境。


故而他能无视外界的干扰,连生死都看得十分透彻。


对我们而言,在遇到烦心事时,也不妨多试试内观修心。


当你通过自省,不断地修炼和调整自己的心性,便也能抚平所有遇事时的不安和焦虑,从容解决所有难题。


点个推荐,与朋友们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图片

图片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图片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哦 图片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

MpHub下载Word/Doc 下载PDF 下载Mark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