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Hub自媒体仓库打包下载 关于我们

我见过最愚蠢的父母,凡事都跟孩子争输赢


图片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可乐妈

来源:男孩派(ID: boy666dj)

赢了孩子,但你可能会失去他。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图片


最近,我刷到了一位老师的视频,他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回,他给学生们上课,看到一个孩子穿得很单薄,便好心提醒了一句。


没想到,这孩子一听就破防了,言辞激烈地反驳他,还噼里啪啦讲了一堆大道理。


老师觉得有些诧异,自己只是单纯关心罢了,怎么会这样呢?


后来,老师找这个孩子了解情况。


这才得知,原来上次孩子妈妈让他穿秋裤,孩子偷偷没穿,结果感冒了,妈妈竟然对着生病的他念叨了一个星期“看吧”、“看吧”、“看吧”。


对此,这位老师总结道:


很多家长喜欢在胜负局里,张口闭口都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结果把孩子变成了竖起尖刺的刺猬,下意识地与父母对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类似的案例:


孩子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而是“早跟你说了好好走不然要摔跤”;


孩子跟朋友绝交了,在家里伤心大哭,父母却说“之前就跟你说了xx不是好孩子,你不听”;


孩子考试粗心丢分了,正在自责,父母一叉腰:“让你做完试卷检查一遍你不检查,这下知道错了吧!”

……


可结果,这些充满胜负欲的关心,不仅没能让孩子吸取教训,反而将家庭变成了战场。


一言不合,孩子就开始跟父母针尖对麦芒。


其实,就像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强调的:


“真正的教育,是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01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过,中国大多数家庭矛盾,都是一场隐秘的权利斗争。


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总是想要通过各种方法征服孩子、改造孩子,证明“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最终只会让孩子变得消极抗拒,亲子关系也随之破裂。


之前,和儿子一起看电视剧《追光的日子》时,里面有个叫吴凯的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凯来自一个单亲家庭,性格内向,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


图片


然而,因为吴凯爸爸画画不挣钱导致家庭破裂,妈妈总觉得学画画是没有出路的,从而不想让儿子走上父亲的老路。


为了禁止儿子画画,妈妈经常检查吴凯的书包、作业本,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而吴凯一旦反抗,妈妈就会哭诉自己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让他陷入愧疚与压抑当中。


久而久之,吴凯便关闭了自己的心门,人也变得越来越沉默。


直到有一回,曾经霸凌过吴凯的人当众抢走了他的画册并狠狠羞辱了他。


为了抢救被扔进河里的画稿,吴凯不顾安危一头扎进了水里。


事情发生后,吴凯向妈妈坦言:“画画是我唯一的倾诉方式,你和爸爸吵架时,我只能画下来……” 


这一刻,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欲和对正确的执念早已掐灭了儿子的情感出口。


在后续的采访中,我看到《追光》的编剧透露说,吴凯其实是有真实原型的。


原型是一个16岁的女生,因为坚持学美术而与母亲决裂,她在日记里写道:“她(母亲)赢了所有道理,却输掉了我的未来。”


教育家尹建莉曾说过:


“成人在育儿时,之所以经常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根本原因:


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而那些永远正确的父母,就是后者。


他们坚信,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有道理,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最终,用一句“都是为了你好”,将孩子拒之门外,亲手在自己和孩子中间划下一道鸿沟。



02



心理学上有个“海格力斯效应”。


说的是一个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被一个袋子绊了一跤。他一气之下就踩了袋子一脚,没想到,袋子却鼓起来,最终挡住了自己的去路。


亲子关系中,这一效应也同样存在。


很多时候,父母越是执着于纠正孩子,孩子就越是叛逆难搞。


复旦大学的沈奕斐教授曾收到过一位朋友的求助,这个朋友的孩子才上四年级,但却特别叛逆。


为此,母子俩时不时就会爆发战争。


有一回,她和朋友约饭。


结果一落座,朋友就开始喋喋不休地给儿子纠错:

“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你的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身上。”


“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


“拿勺子的时候,要小心一点,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发出声音不礼貌。”


……

短短一顿饭的时间里,她的眼睛一直盯着儿子,总在各种小事上纠正儿子。


最终,儿子有些忍无可忍,冲着妈妈大喊:“你很烦呢!”


而这位妈妈,依旧不依不饶:“我怎么烦啦?你这孩子,怎么跟妈妈说话呢……”


如果孩子每一次的伸手探索都被按回原点,每一句的表达都被修正对错,久而久之,那些“不对”、“ 不行”的声音就会在他心里织成一张网,将他牢牢困在原地无法成长。


还看过一则新闻:


有个叫小杰的男孩,父亲是企业高管,母亲是中学教师。


一直以来,父母对小杰的要求总是格外苛刻:


小杰在画画时,母亲会指出他线条不够流畅、色彩搭配不够协调;小杰在写作文时,父亲会批评他用词不够准确、句子结构不够复杂……


这种无处不在的纠正,让小杰感到十分挫败。


在这样的高压下生活久了,小杰从年级前10逐渐滑落至班级中游,后来,他开始故意不交作业、撕毁试卷,并出现了拔头发、撞墙等自伤行为。


父母这才发现,在小杰的课本内页里,写满了“我没用”、“去死吧”。


当家庭沦为胜负局,父母与孩子都被困在了死循环里。


前者收获的是满目疮痍的亲子关系,而后者背负的是如影随形的自我怀疑,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


事实上,教育不是角力场,放下较劲的执念,或许才是为人父母最了不起的胜利。



03



《正面管教》一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


“‘赢了’孩子,是通过权力让孩子屈服,最终导致孩子反叛或盲从;而‘赢得’孩子,是用尊重与合作换取孩子的信任,让他们自愿与你并肩解决问题。”


想要软化那个浑身尖刺的“小刺猬”,父母要做的绝对不是强迫、纠错。


而是蹲下身子,看见孩子的困境和委屈。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想要送给各位父母:


1. 把“你错了”换成“我担心”


杨绛先生曾说,中国家庭的悲剧,多数都源自于遇事爱责备的相处模式。


如果我们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点评,去指责,我们和孩子之间关系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但其实,遇事时一万句的“都是你的错”,也不如一句“我只是担心你”。


李玫瑾教授就分享过一个例子:


一对父母发现孩子偷了别人的钱,没有打骂,而是在睡前跟孩子谈心:


“孩子,我们很担心你,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 


孩子听完,哭着说自己是想给奶奶买止痛药。


最终,父母陪孩子把钱还给了失主,并教导他按计划使用零用钱。


一场亲子危机,也悄然化解。


当孩子感觉被关心、被信任时,他就会开始变好。


2. 用“我们”代替“你”和“我”


综艺《爸爸当家》中,嘉宾肖杰处理女儿允儿赖床的方式就值得借鉴:


他没有说“早就叫你早点睡”或者“都跟你说了会迟到”,而是举着两人的合照说:


“你看,上次迟到时爸爸的表情多着急?我们今天试试新方法好不好?”


正是这种“共同体”的暗示,让4岁的允儿主动提出明天定闹钟。


生活不是辩论赛,无需争个输赢;


家庭也不是战场,无需分个高下。


遇到问题时,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事事正确完美的老师,而是一个“我们一起面对问题”的同伴。


收起为人父母的胜负欲,把孩子的感受置顶,对抗就会转为合作。


图片


3. 留白式沟通,给孩子一点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在冲突中选择暂停10分钟的家庭,亲子关系的修复速度比即时争论的家庭快3倍。


在朋友圈里,我就看到一个妈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之前,上三年级的儿子第N次丢了文具,妈妈咽下了那句已经到嘴边的“我都说过多少次了”,而是换了个换题,说:“饿了吧?妈妈下午刚烤了蛋挞。”


这个温情的转折,让儿子一下子愣住了。


事后,儿子主动为自己的粗心大意道了歉。


后来的一整个学期里,妈妈发现儿子都很少丢东西了。


在理解、接纳的基础上给予安慰,或以实际行动表达关怀,都胜过无数个“正确”的道理。


04


有句话说得好:


赢了孩子,但你可能会失去他;赢得孩子,你将会收获一颗心。


把高高在上的评判换成平等尊重的共情,把是非对错的争论换成一起解决问题的包容,你就会发现:


孩子身上那些叛逆的尖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自然就软化了下来。


正如春天来临时的刺猬,当它们感受到真正的安全与温暖时,自会舒展柔软的肚皮。


毕竟,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对错的较量,而是两颗心的彼此看见。


图片
如果您是孩子妈妈
洞见君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妈妈成长平台
妈妈抱团(微信号:mmbaotuan)
好的妈妈,永远不停下成长的脚步。
关于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妈妈抱团,和千万妈妈一起成长。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图片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 图片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

MpHub下载Word/Doc 下载PDF 下载Mark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