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Hub自媒体仓库打包下载 关于我们

儿子休学后,我才明白:这种病,比抑郁可怕100倍


图片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木瓜

来源:洞见父母(ID: fmczs100)

若孩子不能向上,请允许他可以向前。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图片


读高三的儿子休学了。


曾经以成绩为傲的他,突然变得很迷茫。


情绪低落,对学习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整个人非常低沉。


为了帮助儿子,我带他跑了很多家医院。


心理科、消化科、精神科,每个科室都查了一遍。


直到有个心理科医生告诉我,儿子并不是抑郁,而是得了“空心病”。


这个词由北大副教授徐凯文提出,简单说就是:


什么都做不下去,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要考大学……


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得“空心病”?


01



徐凯文认为,越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得“空心病”。


这是因为,在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心中,成绩,往往成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


他在北大做过一项调查:


北大一年级中,接近一半的学生有空心病,30.4%的学生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之前从北大退学的学霸常书杰,就是“空心病”的典型代表。


2015年,常书杰以全省理科第八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图片


然而,这样的开篇,并没有让他一路走向辉煌。


大学和高中不同,宽松的教育环境,多元的评价体系,精通各项技能的同龄人,将常书杰的价值观狠狠击碎。


他一下失去了方向,努力的人生不再有意义,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无奈之下,常书杰只好沉迷游戏,重新做回“天才”,短暂逃离现实,直到大三主动退学。


与常书杰类似的孩子不在少数。


尤其是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青少年,更是“空心病”的高发群体。


上大学之前,孩子的价值评判标准只有学习,一旦成绩波动,很容易失去支撑。


上大学之后,成绩不再是衡量个体的唯一要素,评判转换,学习变得毫无意义。


加上孩子内心无处倾诉,情绪长期被压抑,最终走向崩溃。


可怕的是,虽然“空心病”在成绩好的孩子身上更常见。


但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被这种病缠绕……


图片


02



有些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就是矫情、想太多。


动不动就抑郁,觉得人生没意义,活着没意思。


他们不理解:


吃饱穿暖,要钱给钱,还要什么价值和意义?


“空心病”的确和抑郁症很像,很多孩子因情绪低落,休学去医院,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


不同的是,“空心病”无药可救,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人格不完善,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为什么活着。


造成“空心病”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找到端倪:


第一,高期待、单一化的外部环境


在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体系中,“学习好”大于一切。


过于单一的评价体系,造就了考试机器一般的“空心”孩子。


仿佛只有考出好成绩,才是父母眼中值得骄傲的“好”孩子。


电影《阳光普照》的主角阿豪,就是被教育和家庭环境压垮的“空心”少年。


他成绩优秀,优秀到让弟弟嫉妒,父母把他当成唯一的希望。


可是,他得不到任何情感关注,24小时都活在“阳光下”,像一个摆件。


图片


这样的折磨,最终把他逼向死亡。


没有人可以一直活在阳光下,孩子不是学习机器。


成绩是他优秀的证明,但不是唯一,他也需要喘息。


第二,缺乏真实感的自我成长环境


现在的孩子,从小在电脑、手机充斥的网络环境中长大。


正如心理学家陈默说:


当今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


从小到大,孩子的现实生活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于是去虚拟世界寻找价值。


理由很简单,现实世界是由家长引领,虚拟世界却可以按自己的心愿前行。


但是,与现实联系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和排斥感也会随之产生:

我不想听从你的安排考大学;


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事可以做;


我的人生毫无意义,活着好累。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空心病”吞噬,失去精力与活力。


图片


03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孩子患上“空心病”,是因为失去了价值感。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回自我价值。


这三个办法,可以缓解孩子的“无意义感”。


1. 拒绝设限,保留孩子的成长空间


每个孩子身上,一定有他独特的地方。


如果孩子的生活只剩下学习,被催促着不停往前跑,跑进大学,他们的精神支撑也就垮了。


孩子会疑惑:这就是我寒窗苦读十二载的结果?


清华大学的教授彭凯平说:幸福来自于真正的自主。


家长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给孩子自主发挥的空间。


在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帮孩子找到意义,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无责任感的人生,体会不到现实的实际变化,自然也是空洞、虚无、无意义的。


2. 关注心理状态,不以成绩论英雄


“空心病”,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疾病。


如今的孩子,成绩、才艺优秀得发光,内心却无比孤独。


情感得不到关注,内心不被“看见”,无法获得情感支撑。


共情孩子,并不是简单说一句“我理解”。


而是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处境,感受和理解孩子的情感。


心理咨询师陈晶晶提出了“共情四部曲”:


接纳—倾听感受—认同需求—引导表达。


只有每一步都做好,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内心被填满,减少空洞迷茫。


图片


3. 强化现实联结,丰富生活体验


环保专家李伟文曾发出疾呼:


“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没有见证过生命的诞生和衰亡过程,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加强孩子与真实世界的联结,才能增强孩子对生命、生活的感知能力,破除“无意义”“无价值感”。


武志红老师说的一句话,特别动人:


在这个鸡娃成风的时代,培养一个“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的孩子,就是最成功的育儿学。


家长要谨记:


别让孩子成为空洞麻木的学习机器。


别让孩子掉进迷茫、孤独、无意义的陷阱。


别让孩子成为“空心病”的无辜受害者。


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才能养育价值和能力强大的孩子!


图片

家有小男孩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儿平台

男孩派(微信号:boy666dj)

每一个男孩,都是妈妈的软肋,也是铠甲。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男孩,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图片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 图片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

MpHub下载Word/Doc 下载PDF 下载Mark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