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奥
来源:帆书 樊登讲书(ID: readingclub_btfx)
扬好自己的帆,莫去撑他人的船。
心理学家卢熠翎曾在一档节目中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命运的流转,有他自己的成败、生死。
如果别人没有提出要求,你就去帮助他,那么就会掉在别人因果的陷阱当中。”
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深陷困境,总会于心不忍,忍不住给出建议或是施以援手,以为能够救人于水火,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随意介入他人的课题,未必能解救对方,反而会让自己背负上他人的因果。
人各有路,在这尘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绕不开的南墙和难关。
充分尊重他人的命运,也不轻易介入任何人的课题,才是成年人该有的清醒。
介入别人的课题=背负别人的命运。
有位匿名网友,在论坛上分享了一桩让他后悔不已的旧事。
他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杭州,那个时候待遇和发展都很不错,想到老家的发小也在找工作,便想着能帮一把是一把,主动邀请他一起过来。
却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个决定,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发小自从来了杭州,不仅不着急找工作,反而整日只沉迷于上网、打游戏。
网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苦口婆心劝说他赶快投简历。
然而第一份工作,发小只干了不到两个月就辞职了,拿到工资后,又过起了整天吃喝玩乐的日子。
这次,网友亲自上手帮他改简历,还不惜动用自己的人脉,把发小安顿进一家还不错的公司。
可发小依旧不珍惜这次机会,整天迟到早退、混日子,很快又被新公司辞退。
更让网友感到难过的是,发小的家人在得知这些情况后,竟把矛头对准了他。 他们责怪网友没本事还把人往杭州领,导致发小的日子过得还不如从前。
最终,网友心灰意冷,从此不再插手任何关于发小的事,让他回老家去了。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候:
看到同事忙不过来,好心帮忙,最后不仅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出了问题还落得一身不是;
朋友失恋,忍不住出言开导、出谋划策,可转头人家又和好了,自己落个里外不是人……
很多时候,明明都是出自好意,可故事的结局却偏离了预期。
想起曾仕强教授说的一句话:
“宁可救虫,不要救人,我们有太多的苦难,都是从想要拯救一个人开始。”
心怀善意没错,但若是没有把握好度,随意介入别人课题,试图强行改变他人的人生轨迹,只会给自己招来源源不断的祸患。
每一次把手伸进别人的生活里,就是在无形中将他人的因果缠绕在自己身上,背负上别人的命运。
甚至有些时候,好心未必能换来领情和感激,反而会招来他人的怨恨和攻击。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莫过于:
收起自己过度的共情欲和热情,在别人没有邀请之时保持缄默,允许每个人如其所是。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谁能叫醒另一个人。
媒体人王东曾说过一句话,颇为认同:
“在现实社会这个大课堂里,痛苦是最好的老师,磨难是最实用的教科书。”
我们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都是南墙;
能点醒一个人的,也只有亲身经历。
曾在一次采访中,听到西南交大的刘澜教授,分享过自己学生的事。
学生毕业后进了私企,朝九晚六,工作简单轻松,因此空闲时间也比较多。
刘澜不忍心看学生荒废了大好时光,曾不止一次地劝他,应该好好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几门技能提升自己。
学生心里虽然知道老师是为他好,但还是难以改掉懒散的习性,依旧我行我素。
甚至直接说道:“我能力也就这样了,再努力也没用。”
直到有一天,他所在的公司业绩下滑,所有人都面临被裁员的风险。
有的同事早早打听好了下家,有的同事有一技之长傍身,也临危不惧。
那位学生想到自己业绩平平,也没有突出的能力,已然徘徊在公司边缘,这才慌了神。
此时,他才终于想起老师曾经说过的话,却为时已晚,最终还是被踢出了局。
后来,找不到工作的他只能回到家乡,过起啃老的生活。
作家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写道:
“这世界没有任何一句话,可以让你醍醐灌顶,真正叫你灌顶的,只能是一段经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南墙要撞,事非经过不知难。
当一个人没有亲身经历时,别人说得再多,也不过是鸡同鸭讲。
我们根本无法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抗衡别人经年累月形成的想法和习惯。
更何况一个人的觉醒,依仗的从来就不是别人提醒,而是自己撞过的南墙、走过的弯路和栽过的跟头。
说一千道一万,也不如对方实实在在经历一遭。
唯有亲身痛过、熬过,才能让人真正的觉醒。
与其苦口婆心地去说服谁、改变谁,倒不如收起多余的“慈悲心肠”和不必要的“热情”,余生只扬好自己的帆,莫去撑他人的船。
真正的清醒是:适度冷漠、课题分离。
阿德勒有一句名言:“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所谓课题,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事情。
所以一个人要想活得幸福,最重要的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主持人窦文涛曾经有一个朋友,性格自由散漫,尤其向往诗与远方。
但窦文涛恰恰相反。
他特别执着于买房,宁愿省吃俭用,也一定要在香港买一套小房子。
这位朋友每次见到窦文涛,都要表达一下内心的失望。
在对方看来,窦文涛乃一介文人,不应该活得这么俗气。
窦文涛听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因为他这位朋友,从小家境优渥,从来没有为生存发过愁。
但是窦文涛自己,却是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
90年代,窦文涛到香港发展。
香港寸土寸金,当时窦文涛还没有任何名气,只能住在逼仄的出租房里。
这一住,就是20年。
搬家、打包、居无定所……背后的心酸哪里是这位朋友能懂的呢?
所以窦文涛曾经在心里发誓,无论如何,都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面对朋友的不理解,窦文涛后来回应说:
“生活就像一块布,各有其细致明艳的正面,也有粗糙暗淡的背面。
所以你再劝我追求诗和远方时,我都会默默想我们不一样。”
朋友听后,从此释然。
从那以后,他们彼此选择了以一种更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对方的生活观,最终两人收获了一段长久的友谊。
有句话说得好: “一个人永远不能干涉另一个人的人生,哪怕是以爱的名义。”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飞鸟,都向往同一片天空,也不是所有的河流,都能汇集在同一片海域。
没有谁的人生经验,能够完全地在另一个人身上如法炮制。
每个人的三观相同、经历各异,做事也都有各自的考量。
不急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强求他人改变,收起过度的热情,才是成年人最大社交的清醒。
与人相处时,不妨“冷漠”一点,保留该有的分寸和界限。
这不仅节约了自己的能量,也能让彼此相处得更舒心。
关系再近,也别忘了敬畏和尊重他人的课题和命运,不随意把手伸进别人的生活里。
活得“凉薄”一些,方能把自己从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中解救出来,还自己的世界以安宁。
▽
看过一句话: “万物有灵,都有自己的能量场,不要随便去扰动他人的磁场。”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功课。
盲目介入他人课题,改变他人的人生,只会让自己和别人的因果纠缠在一起,甚至是扰乱了自己的气运。
我们不是谁的救世主,渡不尽这天下之人。
不轻易介入别人的因果,扰乱别人的气运,才能还自己的世界一方清静。
余生,收起不必要的同情心和拯救欲,只过好自己的生活,经营好自己的课题。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洞见
3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洞见君↓↓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