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更5天后,雷军首次发声
不知不觉,小米竟已走过了15个年头。
介于此,在微博上停更了近5天后的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终于再度公开发文。
在雷军短短几天的沉默里,仿佛整个小米集团都变得安静了许多。
这一次,雷军在微博上写道:“小米的创业路已走过了15年。这只是开始,我们会继续努力。”
依然是那个谦逊而勤勉的态度。
来源:电商之家
15年,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不算长也不算短。
但对于小米来说,这充实的15年创业历史,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挫折与辉煌。
对于小米的第15个生日,小米的高管团队在雷军发文后也纷纷表态。
小米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林斌转发雷军的微博并表示:“感谢大家15年的支持!”
小米总裁卢伟冰则充满信心地说:“十五年,新起点!”
小米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REDMI品牌总经理王腾转发并表示:“小米创业十五周年,无限进步。”
小米高级副总裁、国际部总裁曾学忠也送上祝福:“生日快乐小米加油。”
最令人感慨的还是小米新媒体总监@神得强Steven 分享的一张老照片。
照片中雷军等14名创始团队成员和1位投资者围在一锅小米粥前,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刚创业时的兴奋。
小米第一位女员工管颖智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15年来,雷军带领小米取得的成绩堪称华丽。
根据小米2024年全年财报显示,小米集团总收入达到3659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5.0%;
净利润为236亿元,同比增长34.9%;经调整净利润为272亿元,同比增长41.3%。
在汽车业务方面,2024年小米交付新车136854台,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更是提升至35万台。
小米SU7 Ultra更是提前完成全年1万台销量目标,成为市场上的爆款车型。
此外,小米智能手机业务也表现强劲,4K-5K元价位段市占率24.3%,排名国内第一。
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市场,到如今的智能汽车领域,雷军带着小米完成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创举。
15年,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小米,还有更多的可能。
回顾雷军这15年:从一碗“小米粥”到一个“科技巨头”
从2010年的一碗“小米粥”到如今的科技巨头,雷军和他的团队用1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简单的想法: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的乐趣。
图源:微信
雷军创业的故事始于1998年。
当时,雷军已经是一位在科技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兵。
那时的他,已经在金山软件担任过CEO,带领着金山从困境中杀出并成功上市。
然而,1998年,雷军通过1000万元收购网易失败的事件,发现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甚至已经开始让他有一些看不懂了。
因此,雷军决定亲自创业,投身于这场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浪潮中。
起初,或许是他还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雷军的第一次创业只是在金山内部发展了一个名为“卓越网”的网站。
但由于当年互联网泡沫崩盘,卓越网于2004年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被亚马逊收购。
彼时的雷军没有想到,只要再撑半年就将迎来中国B2C电商的春天,卓越网倒在了曙光的前夜。
2010年4月6日,小米在北京中关村银谷大厦的一间小办公室里正式成立。
那天,雷军和初创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庆祝公司的诞生。
这碗小米粥也被人们认为是雷军与小米这么多年故事的开场。
小米的第一款智能手机于2011年8月正式发布。
这款手机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高通处理器,搭载了自主研发的MIUI操作系统,定价仅为1999元。
这一价格在当时的智能手机市场中极具竞争力,小米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一匹黑马。
随后的几年里,小米通过互联网营销模式迅速崛起。雷军和他的团队利用社交媒体和线上渠道,与用户建立了紧密的互动关系。
2015年,小米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年,小米的智能手机销量突破了7000万台,成为国内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机制造商。
雷军随即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强调通过互联网技术提升传统行业的效率和用户体验。
同时,小米还逐步扩展了产品线,涉足智能家居领域,推出了智能手环、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等一系列智能硬件产品,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智能生态系统。
可惜随后小米的销量迎来腰斩,小米手机销量暴跌到4100万台,甚至出现了供应链断裂、库存积压等一系列问题。
当时外界对小米普遍唱衰,人们总是在说“雷军老了”。
直到2018年7月9日,小米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并与林斌留下了这张经典的合照,“苦中作乐”。
上市后,雷军更加拼命地为小米奔波。
这一年,小米加强了生态链建设,还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初步的显著的成功。
特别是在印度等新兴市场,小米通过本地化策略和高性价比的产品,迅速占据了市场份额。
2019年,小米在印度市场的智能手机销量连续多个季度排名第一,成为印度市场的领导者。
在此之后,小米靠着海外市场的爆火,反过来不断开始蚕食国内市场份额,只可惜面对当时如日中天的华为,智能手机的发展一时陷入了瓶颈。
2021年3月,小米宣布正式进军电动汽车行业,计划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这一决定震惊了整个科技界和汽车界。
雷军更是在发布会上表示:“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赌上一生全部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
小米汽车团队的组建速度令人惊叹
。雷军亲自带队,招募了大量汽车行业的人才,包括来自宝马、特斯拉等知名车企的专家。
团队成员们怀揣着对汽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迅速投入到研发工作中。
在2024年的年度演讲中,雷军详细回顾了小米造车的历程。
他提到,小米汽车的研发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从组建团队到研发第一款车型,小米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
雷军亲自试驾了170多款车型,积累了丰富的驾驶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小米汽车的研发中。
雷军还分享了小米汽车的研发理念:“尊重行业规律,守正出奇。”
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正式发布。
这款纯电轿车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智能化配置,迅速成为市场上的爆款车型。
小米SU7的成功,标志着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和品牌高端化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回顾这15年的发展历程,小米从一个初创企业成长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巨头,离不开雷军的领导和团队的努力。
雷军或许也累了
回到开头,对于雷军停更数日,因为小米15周年才又一次在微博上发声,相信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此前小米SU7的重大事故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舆论风波,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让小米和雷军都站在了风口浪尖。
事故发生后,网络上的声音褒贬不一。
雷军本人在4月1日回应该事故并表态“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回避”后,便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一直以来,雷军的流量效应被外界认为是小米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小米的创始人和灵魂人物,雷军凭借其个人魅力和频繁的社交媒体互动,积累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他的每一次发声都能引发广泛关注,为小米的产品推广和品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红利。
然而,这种高度依赖个人IP的营销模式在这次事件中暴露了它的潜在风险。
一旦雷军或小米其中有一方卷入争议事件,舆论的反噬就可能会轻而易举地对另一方造成严重冲击。
雷军的突然停更,一方面可能是种公关手段,通过沉默避免进一步的舆论发酵;
另一方面,雷军或许也是在给自己留出喘息的空间,同时给团队提供一个反思和调整的机会。
从长期来看,这也预示着小米营销策略的一次重要转型。
未来,小米也许会逐渐减少对雷军个人IP的过度依赖,转而强化团队和产品的核心价值。
通过弱化“造神”营销,聚焦产品力与安全冗余设计,小米可以重建用户信任,提升品牌的抗风险能力。
雷军与小米的15年,从“为发烧而生”到“跨界造车”,雷军的个人IP既是小米崛起的加速器,也可能成为风险放大器。
未来,如何在流量与安全、个人与团队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小米能否续写下一个15年的传奇。
铁粉推荐
小米SU7爆出重大事故,雷军慌了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