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说两件比较久远的事情。在1968年的5月份,当时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都市,像纽约、东京、巴黎和伦敦爆发了非常著名的“红五月风暴”。但是这一场风暴仅仅过了几个月就消停下来了,它并没有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响应。
为什么呢?很多社会政治学家进行了各种的解释,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是在1968年前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这些国家的蓝领人口已经比白领人口要少了。
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主力社会阶层由工人阶层变成了都市中产阶层,而那些跑到街头闹事的学生们,他的爸妈大多数都是都市中产阶层,所以首先他们得不到父母的认同,当然也得不到社会其他阶层的认同。到1998年的时候,英国有一个社会学家叫鲍曼,他写了本书叫做《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在经历了200多年的工业革命以后,全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由一个生产者社会转变成了一个消费者社会。鲍曼认为这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那么在所谓的生产者社会中,一个人只要努力的工作,他就能够获得财富,获得成长,获得体面的生活。而因此,一个国家的财富就可能被积累起来,就可能产生GDP,可能产生营收,可能产生增长。
而在一个消费者社会中,劳动变得冗余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没有可能发展,并不取决于你能够制造多少东西,而在于你的国民能够消费多少东西。
在生产者社会中,规模、纪律性和集体主义是社会的主流主张,而在一个消费者社会中,个性化、与众不同和在不断产生新的欲望的刺激下成为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们就来审视一下2025年的美国社会,它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结构?
第一在1968年所形成的都市白领人口大于蓝领工人阶级人口,这个事实有没有可能被改变?
第二,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者社会有没有可能回到成为一个以生产为主导的生产者社会?
最近我看到网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评论,说今天这个世界真是活久见,你看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正在努力地扩大内需,想成为一个消费者社会,而全世界最大的消费者社会美国却想要制造业回归,重新成为一个生产者社会。这两个国家现在杠上了,但其实在他们的内心都非常羡慕对方现在的模样,这是一个冷笑话,它似乎也正是一个惊天的事实。
那最后我来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要由一个生产者社会迭代为一个消费者社会,或者说生产和消费并举是不是一个合理正常的方向和趋势呢?而今天的美国由一个金融和消费为主导的后工业化社会重新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回归为生产者社会,你觉得这个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