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毅仁
2005年10月26日,荣毅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官方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遗体告别仪式上,他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悼词中称他为「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伟大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战士」。
如此殊荣,这是1949年以来,我们党对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最高的,也是唯一的待遇。
然而,在他去世前,他已经是一个没有个人企业的企业家,因为早在1957年,他就将自己的财产捐给国家了,他个人是无产阶级。当然,他在1957年之后也在囯有企业里担任过职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担任了14年的中信董事长。
也就是说,他在此时获得的崇高评价,其实和他曾经作为一个有大量私产的民营企业家身份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而与此相关的一件事情,是在他去世的3年前,他的儿子荣智健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02年中国首富。被评为首富的依据是,荣智健持有香港中信泰富18%的股权。
荣毅仁是荣氏家族企业的第三代掌门。虽然在1957年之前,他经营家族企业的时间只有20年,但他在政商之间从容转换,不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中,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崛起过程中,他都做出过独特的贡献,他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工商业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荣毅仁出生于1916年,1937年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进入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的创办人是他的爷爷荣熙泰,他的伯父荣宗敬、父亲荣德生是家族第二代。
荣毅仁进入家族企业时,荣氏家族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之一了,伯父荣宗敬被称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父亲荣德生被称为「面粉大王」「纺织巨子」。
进入家族企业以后,荣毅仁很快就成为家族第三代的核心,掌管了将近20多家企业。
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中,荣毅仁从一开始就遵循了家族传承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和做事原则。
在他祖父和父亲这两代,荣氏家族在处理政商关系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商言商,尽可能地保持商业的独立经营。
然而,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他们的这个原则屡屡被打破,甚至不断遭受国民政府的敲诈勒索。
早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面对经济困局,就不断地向民间商人募集甚至勒索金钱,希望民间资本从经济上支持他的政权。
当时上海的工商业领袖人物虞洽卿多次帮助蒋介石政府发行债券,并不遗余力地动员工商业人士购买证券。
与虞洽卿的做法不同,荣氏拒绝向蒋介石政权提供经济支持。荣氏也因此遭到蒋介石的忌恨,蒋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为由,下令查封他们在无锡的产业。
幸好荣家跟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有一些交往,通过吴稚晖等人居中转圜,荣宗敬也认购了巨额债券,荣氏才幸免于难。
从那之后,荣宗敬、荣德生也曾试图通过宋子文修复与国民政府的关系,以获得企业发展的空间。然而,他们毕竟不像虞洽卿那样与国民党高层拥有独特的关系和历史渊源,所以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长期处于被动和任人宰割的状态。
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荣氏的企业也迅速恢复,走上正轨,就在他们打算大展身手之际,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却在1946年遭到淞沪警备司令部有关人员的绑架,关了40多天,最后被勒索了50万美金。
1948年,蒋经国到上海整顿经济,强令收缴黄金、外汇。荣宗敬的大儿子,也就是荣毅仁的堂兄荣鸿元又被以私套外汇、囤积居奇的理由逮捕。荣家四处打点,最后被索去巨款50多万美元而交保释放。随后荣鸿元就去了巴西,在巴西经营面粉、纺织工业。
几乎同时,荣毅仁也惹上了官司。
1948年,国民党军队从荣家的一家面粉厂采购了一大批面粉,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之后,军方出具了收货凭证。但是,一年之后,国民党监察院却突然重翻旧账,坚称那批面粉的质量有问题。国民党监察院不但指责这批面粉有霉变问题,还上纲上线,把国民党军队兵败东北的原因归咎于这些「霉变、劣质」的面粉。
以此为由,他们不仅敲诈了荣毅仁一大笔钱,还要在上海起诉他,并将开庭的日子定在了1949年5月25日。
凑巧的是,5月25日拂晓,解放军开进市区,上海解放了。这么一来,「开庭审案」这件事情自然就不了了之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荣氏家族始终选择在商言商,做独立的民营企业,结果屡次遭受国民政府的无端迫害。
也正因为如此,1949年,荣毅仁没有跟随国民党政权去台湾,而是坚定地选择了留下来。
与以往选择远离政治,以谨慎、独立、纯粹的民营商人立场来经营企业不同,此时的荣家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和共产党建立的新政权积极合作。
上海解放前夕,地下党也派人和荣德生积极沟通,劝说他留下来,荣德生很快就答应了。
当时国民政府的地方军政人员强迫企业把机器拆装,然后运到台湾去。荣德生坚决反对,他守在工厂门口,说,「如果你们要强行闯入,就从我身上过去,我活在这里,死也死在无锡。」
经过荣氏的努力,最终企业的机器没有被拆装运走,而是留了下来。留下来之后,就积极地跟共产党配合。
1954年,荣毅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提出对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了带头作用。
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荣毅仁率先把全部企业拿出来和国企合营,赢得了普遍尊重。
这件事情还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扬。
到了1957年,荣毅仁觉得,光是公私合营还是不足以表明他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态度,于是决定将名下的所有企业无偿捐献给国家。
由于这件事情,他又得到了各界的肯定。随后,陈毅副总理以老市长身份,建议把荣毅仁从企业里请出来,去做上海市的副市长。
由此,荣毅仁不再是私人企业、民营企业的老板,转而成为一名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长官,上海市副市长。
如果说1949年荣毅仁与父亲在去与留之间,选择了留,并以此表达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信任,那么在1957年,他又通过对财富的取于舍之间,选择了舍,进一步表达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种信任与合作,成为他此后一贯的选择和坚持的立场。
在上海做了两年副市长之后,1959年他又被调到北京,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文革爆发后,荣毅仁被视为「大走资派」,一家受到巨大冲击,好在很快他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特别保护。
文革结束后,叶剑英找到荣毅仁,要他做好准备报效国家。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请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古耕虞、周叔弢五位老工商业者吃涮羊肉,提出「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
邓小平说,经济建设的摊子铺得大了,感到知识不足,资金也不足。过去国家在经济建设上耽搁时间太多,不搞快点不行,但又要不重犯错误,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
接受重托的荣毅仁几经考虑,决定拒绝当部长的邀请,准备借鉴西方经验,办一家信托公司发展经济,并手写了一份报告上报邓小平。
邓小平接受了这个方案,并且嘱托荣毅仁:「你来带头办实体,搞成对外开放的窗口。人由你选,业务由你管,事情由你负责。」还告诫说:「要排除干扰,不要搞成官僚主义企业。」
1979年10月4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荣毅仁出任第一任董事长。
这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百废待兴,中央政府也没有钱。一开始,国务院拨了50万元作开办费。
筹办之初没有办公场地,荣毅仁就把自家小院贡献出来一部分。1979年年底,国务院拨付的启动资金1000万花完了,后续资金尚未到位,荣毅仁就拿出自家的存款1000万元借给公司作为周转资金。
据我所知,后来荣毅仁主动放弃了这1000万,没有要中信的任何股权。所以这1000万也就捐给国家了,和1957年他对待财富的态度是一样的,那就是舍。
他在中信做了14年董事长,没有股权,也不拿工资,他带领中信,为改革开放头十年的中国引进资本、创造外汇、扩大经济交流,做了很多有益的贡献。
他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的肯定。几代领导人都对荣毅仁表示了肯定、接纳、鼓励和表扬。
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多次接见荣毅仁,而且当面肯定荣毅仁和荣氏家族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不仅请荣毅仁出山创办中信,还十分关心整个荣氏家族在祖国大陆和海外的事业发展。
在与荣毅仁的交往中,邓小平了解到荣氏家族有亲属400多位身居海外,他们像祖辈一样,有强烈的爱国心、事业心,都有竭尽全力为自己祖国多作贡献之心愿。
邓小平要荣毅仁把他们召集回祖国团聚一次,共谋发展之计。就这样,在邓小平的提议和直接过问之下,1986年6月,200多位荣氏亲属分别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巴西、瑞士以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回到祖国。
1986年6月18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荣氏亲属回国观光的部分成员。会见中,邓小平亲切地对荣毅仁和他的大家庭成员说:「从历史上讲,你们荣家在发展我国民族工业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作出了贡献。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荣毅仁又获得了更大的政治荣誉,那就是在1993年,荣毅仁出任国家副主席,成为国家领导人。
纵观荣毅仁的一生,他的几次重大选择,都选择留下来,听党话,跟党走,把财富捐给国家。
哪怕他只做了20年的私人企业,也依然可以成为民营企业的楷模,享受民营企业家在1949年以后的最高荣誉。在他去世的时候,备极哀荣。
荣毅仁去世之后,荣氏家族的第四代、他的儿子荣智健依然掌管着巨大的财富,那就是荣智健拥有的中信旗下公司中信泰富的18%的股权。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逐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背景之下,荣智健主导的中信泰富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
荣智健进入了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这个时候,中央政府伸出援手,给予了一些特别的安排,荣智健以退休的方式退出中信泰富,然后中信集团增持中信泰富的股份,由28%增加至60%以上,荣智健持有的18%股份则被稀释。
最终,他把自己拥有的这部分股份减持,卖掉,然后拿了减持得到的钱,归隐在茫茫人海中。
2025年3月初,荣智健现身无锡梅园。梅园曾经是荣家的老宅,现在是一个纪念馆。久违的身影,让大家再一次想起荣氏家族的辉煌。
当年过八旬、须发皆白的荣智健佝偻着身子逐渐远去的时候,不由得让人感叹,再闪耀的人生,终归也会化作烟云,隐身于野。
一个时代总会过去的。同样,属于我的时代也会过去。
本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购买正版授权并合法使用。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原文链接